今天,沪苏浙皖“长三角四兄弟”联手干了一件大事!

2020年06月05日 20:20:15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登上“长三角号”列车,感受一体化发展高速度。今天,沪苏浙皖四地党政主要领导齐聚浙江湖州市,共同启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项目·沪苏湖铁路。

  沪苏湖铁路从“规划图”转换成“施工图”,不仅意味着“轨道上的长三角”进入新的快车道,更标志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迎来新一轮大发展、大提速。

  基础设施加力提速

  “轨道上的长三角”进入快车道

  区域融合,交通先行 !去年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推动港航资源整合,提升省际公路通达能力。

  小苏了解到,自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沪苏浙皖基础设施一体化进程就在快步推进。

  一市三省谋划实施了一大批跨区域的基础设施项目,其中,新开工20亿元以上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76项,总投资1.02万亿元。而此次开工的沪苏湖铁路,无疑是贯彻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推动交通互联互通最具代表性的项目之一。

  沪苏湖铁路

  东起上海市松江区,经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至浙江省湖州市,设计速度为350公里/小时,正线全长约163.8公里,全线设上海虹桥、松江南、汾湖、盛泽、南浔、湖州东、湖州等7座车站,总投资380亿元。其中,江苏省境内线路长约52.36公里,投资为88.46亿元。

  仅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沪苏湖铁路是连接上海、苏州、湖州等长三角核心区的重要铁路运输通道。而一旦深入了解就会发现:沪苏湖铁路将在湖州与商合杭铁路衔接,连通安徽;在湖州与合杭高速铁路、宁杭高速铁路衔接,组成“环太湖轨道交通圈”。

  以这条长三角核心腹地东西向的线路为延展,最终交织成贯通长三角东西区域的交通大动脉。接下来,一市三省和国家铁路集团将携手新建沿江高铁上海至合肥段、通苏嘉和沪嘉甬铁路、马鞍山至扬州城际铁路等项目,构建城际通勤圈,提升沿江沿海高铁通道运输能力,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

  对照《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今年江苏高标准编制《〈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江苏实施方案》,明确了推动国家战略落地落实的“任务书”和“施工图”:宁合宁马等高速公路、连云港港30万吨级航道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沪苏湖、合新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积极推进,涉及江苏的11条省际断头路,2条建成通车,6条正在建设;累计开通34条省际毗邻公交线路,加快打通交通物流等区域融合的壁垒。

  科研融合 产业协作

  1+1+1+1>4正在成为现实

  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的过程中,除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四地在产业发展上既齐头并进又各展所长。

  长三角地区,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以占全国1/26的土地、1/6的人口,创造了近1/4的经济总量。东方之珠上海,孕育着临港新区,朝着更高质量的贸易自由便利化腾飞;制造大省江苏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物联网、智能制造等"风口"御风而行;数字高地浙江,构筑着城市大脑,为全国的"数字一体化"贡献着力量;创新先锋安徽,耕耘着人工智能,正让"智慧+"加出不一样的未来。

  自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一市三省谋划实施了一大批跨区域的产业合作项目,让长三角各地发展不再是“独角戏”,而是“大合唱”。

  在协同创新上,这里成立了集成电路产业联盟、智能驾驶产业联盟等,共享创新成果;

  在优化营商环境上,这里实现G60沿线九个城市多项服务的"一网通办,一次办成",让创业更便捷;

  在金融服务上,这里建立长三角经济金融数据共享机制,让跨区域融资更容易。

  “长三角四兄弟正携起手来,共绘产业"一幅图"、共下创新"一盘棋"。去年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就提出,共建省际产业合作园区,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共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地。在安徽滁州,中新苏滁现代产业合作园,就是江苏积极推动产业科研在一市三省区域内深度对接的成果。

△中新苏滁现代产业合作园

  总部在浙江,研发在上海,在安徽成长……安徽滁州的胜华波汽车电器有限公司,是国内汽车雨刮器市场三成份额的厂商,胜华波扎根滁州的中新苏滁高新区后,充分享受了这里快速审批等“一站式服务”的便捷和优惠政策的红利,从招工到联系上下游厂商,现在企业产品已经进一步打通国际市场,丰田、本田等大客户纷纷找上门来。

  中新苏滁高新区,正是苏州工业园区走出江苏省实行市场化合作共建的第一个开发园区。在融入长三角过程中,中新苏滁高新区最大的优势就是苏州工业园区的支持。在充分利用苏州工业园区品牌影响力和借鉴规划管理、招商服务模式的同时,中新苏滁园区围绕电子信息、汽车及装备制造等四大主导产业,积极培育发展苏州、上海、南京主导产业上下游配套产业。截至目前,园区已累计引进工业项目200个,协议投资超过550亿元。同时,园区还借鉴了苏州“产城融合”的理念,先后引进南京等地的优质文卫资源,开展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合作,为更多企业入驻解决后顾之忧。目前,园区落户的项目中70%的来自长三角区域。

  同样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加速融合的还有科研领域。自2013年12月成立以来,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在集聚人才、转移转化技术成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半年前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产研院材料板块为基础,联合中国科学院、中国钢研集团、宝武集团等行业院所和龙头企业共建,成立了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在苏州的设立,力图攻克一批材料产业前沿和共性关键技术,推动先进材料多个领域形成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创新型产业集群,满足新材料产业的重大创新需求。

  资源融通

  各类发展要素充分流动

  丰富的人才资源和产业项目就是长三角的雄厚资本,但是资本如果固定不动,就很难发挥其强大的生命力。如何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以前企业跨省迁移,需要来回奔波于迁出迁入两地的行政审批、市场监管、税务、银行等8个部门,一般需要15个工作日,现在通过苏州吴江的行政服务中心专窗,1个工作日内就可以完成。这么高的效率,得益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建设纲要》发布后,吴江率先推动的“企业跨省迁移一件事”改革,通过整合事项、流程再造,信息共享,形成一窗受理、一套材料一次提交、一次反馈一窗出件的模式。目前吴江、青浦、嘉善三地已经实现企业开办一事通办和营业执照、税务登记等异地一窗办理。

△长三角“一网通办”综合服务窗口

  同时,吴江、嘉善、青浦还有一个联席机制,每个月15号左右三地工作人员会聚在一起,专门针对一体化改革当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和交流,动态解决企业的问题,不断推进一体化发展改革的效果。此外吴江还自主研发推出一体化办理自助机,实现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首批758项政务事项及部分服务功能“自助通办”,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目前这样的机器已经在吴江、嘉善、青浦三地投放了200多台。

  在 “一体化制度创新”等重点领域,积极推动“一网通办”和“不见面审批”集中落地,吴江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一批前沿尖端科技企业纷至沓来。汾湖高新区,总投资68.55亿元的英诺赛科(苏州)半导体有限公司项目就是重点项目之一。采访中,企业负责人说,英诺赛科看中吴江的原因有很多,除了长三角高度的人才优势之外,企业上下游丰富且容易流动的要素资源也是重要的因素。对于主攻高端半导体器件设计及和制造的英诺赛科而言,资源就是资本,效率就是效益。正因为长三角区域越来越好的营商环境,越来越自由的人才、企业流通环境,让他们可以快速实现和上海、浙江等地的封装、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的产业链合作。眼下英诺赛科正在加紧建设厂房等基础设施,预计两年后就可以正式投产。

  基础设施加力提速、产业链加速互补、科创成果合作共赢、公共服务便利共享……自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沪苏浙皖紧紧把握“一盘棋”“一体化”、“高质量”要求,加强协同合作的信心和决心。潮涌江海,波澜壮阔,长三角这片古老又年轻的土地,正汇聚起磅礴力量,我们期待一市三省在协同创新的基础上,在各领域继续奋勇争先,将高质量一体化的美好蓝图变成生动现实。

  (来源:评新而论/王琎 臧西宁 毛俊 黄蒙)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