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童年!徐州11岁“潼尚宫” 把“下厨房”当成最好的游戏

2020年06月01日 14:42:54 | 来源:今日徐州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酸奶冰棒、棒棒糖、蛋白糖……

  这个周末,民主路小学五(5)班学生付韵潼一直在厨房忙碌着,而做好的这些烘焙美食是六一儿童节给班级的奖品和好朋友的礼物。

  对付韵潼来说,研究制作美食就是最好的游戏。从不到六岁开始给妈妈冲泡咖啡,到二年级开始每天自己做早饭,再到现在制作各种烘焙甜品,她始终享受这个过程:称量、打发、调糊、入模、烘烤……每一个环节都是游戏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她得到了游戏带来的放松、也体会了劳动收获的快乐。

  从二年级开始给全家人做早餐

  把蛋清和蛋黄分离,在蛋清中加入3滴白醋,打发出大气泡加15克糖,打到发硬性发泡,筛10克淀粉,拌匀,装入裱花袋,挤入烤盘……5月30日上午,在付韵潼的家里她给记者演示了“蛋白糖”整个制作过程。“做这些时,我的心情非常快乐。看着蛋清从开始的很稀到打发成浓稠,再把蛋白霜挤到烤盘上,每一个过程都非常有意思。”潼潼说,做美食和烘焙给她带来了很多快乐。

  在旁边的架子上,摆放着各式各样烘焙需要的食材和道具:玉米淀粉、低筋小麦粉、木薯粉、白凉粉、冰糖……以及一本“美食小本”。 潼潼说,这个小本里记录了自己会做的甜品食谱,有蛋糕、水果溶豆、冰粉、蛋白糖、榴莲千层等。

  因为喜欢美食,妈妈马女士还给潼潼取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称号“潼尚宫”。 马女士说,“尚宫”一词源自电视《大长今》。故事里有很多桥段是在御膳房,尚宫们用娴熟的手法为皇室做御膳。在潼潼下厨房的时候,颇有类似的画面感,于是“潼尚宫”这一称号油然而生。

  “从二年级下学期开始,潼潼就开始给全家人做早餐,有时是蛋黄包配煎蛋、煎火腿肠,有时是鸡蛋手抓饼卷培根,有时是蒸蛋糕配烤羊肉串,或是鸡蛋蟹柳三明治,加上牛奶、麦片之类,总能让我们填饱肚子,顺利上班上学。”马女士说,到了四年级上学时间提早了,舍不得让她早起,孩子才不再每日亲自做早餐,但每逢周末,都会独霸厨房,做饭给家人吃。

  “下厨房”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作为一名家长,同时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来说,面对孩子这样的“娱乐”, 马女士敏锐地察觉到了它背后的意义和价值。 对于现在的“一拖二”甚至“一拖X”的家庭来说,孩子永远是第一位的,大多数的孩子养尊处优,不爱劳动。

  马女士说:“在我家孩子身上也是如此,但对于‘下厨房’这件事情她表现出的积极主动,是孩子参与家庭劳动的一个很好的契机;另外,‘下厨房’是一个家长与孩子沟通合作的过程,我们有了共同的话题,在寻求帮助、协作帮厨、到分享品尝,我们建立了融洽的氛围;同时,通过劳动带来的成就感是无法取代的,通过一次次的尝试和一步步的操作,养成了孩子敢于挑战、不怕失败的优秀品质,而在厨房的独处时间,也是孩子难得的放松时刻……于是,我通过适时引导、适当帮助和适度鼓励,帮孩子排除困难、树立自信,乐于创作、敢于创造,让‘下厨房’渐渐地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也让劳动继续扮演游戏的角色,成为孩子童年愉快的记忆。”

  让孩子过了“安全下厨”这一关

  从起初最简单的冲冲泡泡,到煎炸蒸煮肯定要有一个过程。要让孩子锻炼出好手艺就必须得想办法让孩子过了“安全下厨”这一关。

  马女士说,为了能让孩子有更多体验,给她配备了更适合孩子操作的小煎锅和小蒸锅,这两种用电的小锅功率都不大,使用起来也比较方便。

  另外,在食材的选择上先从半成品开始,比如速冻的蒸蛋糕、蛋黄包、小馒头等,直接放到小蒸锅里加水蒸;火腿片、培根之类的肉食品也很好煎,既好吃又好做,这些都会给孩子很多成功的体验。

  “后来,慢慢熟悉操作过程之后,我开始教潼潼使用刀子切割食物,刚开始用切蛋糕的塑料刀,适应之后就可以换成正式的刀具了。要提醒孩子注意左手的摆放位置,尽量远离刀锋。潼潼刚开始还是有点担心的,反复提醒很重要,熟练之后已经养成安全的使用方式,自然也就不会没有安全感了。”

  美食成为相互沟通的一条纽带

  马女士说:“甜品成为我们共同的话题,相互沟通的一条纽带。一年四季,我都可以品尝到孩子独特的心意:春天有滋润的鲜奶麻薯、夏天有凉凉的冰粉和冰棒、秋天有香甜的桂花布丁、冬天有热热的芋圆奶茶和蛋白糖豆;家人过生日送上亲手烘焙的水果蛋糕;好朋友们来了有美味的棒棒糖和焦糖布丁;还时不时地搞一些独创的美食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现在制作美食对于孩子来说成为了生活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累了她会给自己准备一份甜点,在自己的小房间独享,作为安慰;开心时她把劳动的果实和大家分享;在得到大家的赞许后,体验成功的喜悦。对于她的付出,我在支持和肯定的同时,同样也有很多感触:感谢孩子的分享、感恩生活的馈赠。”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