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粮食“怎么种、靠谁种”?中国工程院院士、扬州大学教授张洪程正在努力给出答案。他领衔的科研团队通过农机、农艺和智能融合创新,开展小麦栽培田间作业“无人化”生产成套技术研究与示范,实现了粮食稳定丰产。今年,示范方种植的宁麦13,理论亩产可达到557.7公斤。
初夏时节,江苏省大中农场里麦浪滚滚。张洪程院士向江苏省农技推广协会小麦栽培田间作业“无人化”生产技术评议专家组介绍,这片采用“无人化”生产新模式的示范田今年将迎来丰收。
张院士介绍,目前江苏小麦生产已基本实现机械化,如何推进小麦生产由机械化向以智能化为核心的“无人化”生产方向迈进,亟待科学系统地进行探索与解决。2017年起,扬州大学开始确立小麦栽培“无人化”思路,随后研究形成了施基肥、双轴旋耕、秸秆全量还田等九道工序一次完成的“耕种管”整体智能机及其一体化丰产农艺。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出了小麦“无人化”生产的有效路径。
据了解,这一研究是粮食生产从机械化走向“无人化”生产的原创性创新。专家组建议加快研发、创新与完善、加强不同区域技术集成与示范。抓好粮食生产,事关14亿中国人的“饭碗”。张洪程表示,今年将加大相关技术研究与示范,把栽培田间作业“无人化”生产技术应用到水稻生产上,进一步验证整个系统的性能、效率与综合效益,并形成可复制的体系和模式,在国内逐步推广,改变千年以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
(来源:江苏城市频道/胡艳 编辑/沈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