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软任务”到“硬指标”:别让研究生成为高校美育“被遗忘的角落”

2020年05月24日 17:59:00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正在举行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吴为山提交了这样的提案:加强红色题材精品创作,落实到革命纪念地并通过艺术加强疫后国际间文化交流。这一议案,与去年他提交的“关于加强新时代美育及其传播”即应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彰显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提案一脉相承。两个提案引发了高校“美育何为”与“如何美育”的思考。进入新时代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推动美育成为高校教书育人“硬指标”,取得了卓越成效,但在各高校落实“硬指标”过程中,研究生这一群体仍然是“被遗忘的角落”。

  江苏省重点培育智库、南京财经大学现代服务业智库研究员李骏带领的课题组于2019-2020年跟踪调查了江苏省9所高校,对450名研究生定向开展了问卷调查与调研。结果发现:研究生审美素养较为薄弱,审美自我教育不够充分。

  调查显示,25.18%的研究生曾经接受到来自家庭的艺术熏陶,67.31%的研究生从未接受过家庭艺术熏陶。49.88%的研究生完全没有掌握任何一门艺术技能,初步掌握一门艺术技能的占31.96%,熟练掌握一门技能的只占6.54%。先天的不足并没有引起后天足够的弥补与努力,30.27%的研究生表示从未去过博物馆,每年去博物馆1-3次的是60.77%,三次甚至更多以上为8.96%;50.85%的研究生一年中从来不听(或看)艺术表演(含音乐会、演唱会、戏剧、展览等,不包含学校文艺晚会),每年听(或看)1-3场的为44.79%,3场及以上为4.36%。

  调查还发现,研究生美育普及程度尚待提升。55.45%的研究生没有参加过学校的艺术团活动或艺术类协会,超过三分之一的研究生不清楚学校是否有专门负责美育工作的部门或机构,66.59%的学校未面向研究生开设艺术类通识课程,56.17%的研究生认为学校开设的艺术类通识课程很一般,15.01%的研究生表示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

  尽管教育部对大学公共艺术教育有学分要求,但是67.31%的高校对研究生美育课程学分并无规定,仅有9.43%的研究生回答学校有2个以上学分的要求,而23.24%的研究生回答不清楚。21.07%的研究生回答学校没有常设性的校级学生艺术社团,37.05%的研究生不清楚学校是否举办艺术节,22.28%的研究生不清楚学校是否有演播厅,35.59%的研究生不清楚学校是否有美术馆。这一系列的“不清楚”显示出研究生或成高校美育中“被忽略的群体”,学分要求、教育覆盖等亟需实施。

  课题组还发现,当前在校研究生具有较为现实的审美理想与审美认知。这一代研究生以“90后”为主,生活在物质与信息丰富时代的他们更为现实,自我意识也较强,如在关于“什么是美”的认知中,研究生的选择依次是:善良(74.82%)、和谐(74.58%)、健康(70.22%)、心理愉悦(70.22%)、感官满足(50.36%)、才华(52.06%)、真理(44.31%)、对社会有益(43.83%)。

  在“追求美的目的”方面,研究生们的选择依次是:使生活更充实(79.42%)、得到美的享受(74.58%)、使自己更有魅力(59.08%)、追求自己的理想(51.09%)、增长知识(51.09%)、使社会更美好(38.98%)、使自然环境更美丽(31.96%)。当然,也有12.83%的研究生主诉是“为了消磨时光”。

  在美育的目的认知方面,研究生们体现出高度的一致性,超过60%的研究生认为美育是提高审美能力、完善人的品格、陶冶情操、培养艺术技能、启发智慧、培养道德感等的良好渠道。基于此,研究生希望开设的课程首选人文艺术作品欣赏与评析、手工实践类课程,而人文艺术理论类与科学类课程只分别占9.44%和10.41%。

  研究生是高校更高素质的群体,其美育成效更能体现高校教书育人的质量。因此,高校在落实美育“硬指标”之时,绝不能使研究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而针对研究生知识素养较高、接触社会更多等特点,结合今年两会中国美院院长许江提出的“推动美育进社区,提高民众‘艺商’”的提案,课题组也提出了构建学校美育-社会美育-家庭美育全方位联动教育的实施建议,并提出了“三个走进”实施策略:走进美育课堂提升审美创美素养、走进三馆一院(博物馆、美术馆、体育馆、大剧院)浸染“美”的文化、走进三地(中小学、社区、企业)传播中华优秀文化。通过这一“自育育人”方式,真正推动教育和文化的高质量发展。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王尧 编辑/高若婷)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