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写作的扬州女医生 接连出版三本文学著作

2020年05月20日 14:12:43 | 来源:扬州发布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感谢世态昌明,文化繁荣,我们所身逢的时代,为每一个有志向的写作者提供了发挥艺术才华的良好生态。”前两日,扬州作家孔锐在朋友圈内发出一段话,获得很多人的真心点赞。作为苏北人民医院口腔正畸主任医师,她在几年内,出版了三本文学著作,从医生到作家,孔锐信手拈来,游刃有余。

  《牙医门诊日记》首发

  温情散文集获真情点赞

  孔锐的第一部文学作品,是2016年由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牙医门诊日记》,作为一位口腔科医生,在门诊时,孔锐会接触到大量病人,在她看来,每一位病人,都是“有故事的人”。口腔健康,其实代表着病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每一次问诊,都是和病人交流的过程,那些或感伤或幸福的故事,也让孔锐在繁忙的工作中,常常思考人生的意义。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段段生动的故事,就构成了《牙医门诊日记》的内容。通过文笔,将一位位患者背后的世间百态描绘出来,也让这本《牙医门诊日记》从面世时,就广受赞誉,并在当年获得了人民日报社评选出来的全国十大健康人气图书。

  如果说,第一本《牙医门诊日记》还是和她的工作有关,那么今年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你是爬上我额头的藤蔓》,就完全是她用文学的笔调,书写的人生之书。无论是对童年往事的追忆,还是对现实生活的抒情,每一篇文字,都凝结着她对生活本身的态度:温柔的,认真的,含情脉脉的。这本散文集,也获得了刘鹏春、汪向荣、尤春华等作家们的点赞,纷纷为她写文推荐。

  反复读了十遍《活着》

  改变小说人物视角

  她最新的一部长篇小说《老马》,也由中国民族文化出版社出版了。在文学题材中,长篇小说很难驾驭,而孔锐对于这部长篇小说的处女作,也是倾注了多年的心血。

  写出《老马》,还是和她的职业有关。那是一次寻常的门诊,但是老马一来,额前深刻的皱纹和飘动的头发,似乎在讲述,他是一位故事丰富的人。老马出身于书香门第,上世纪70年代就在《诗刊》上发表诗歌了,懂书法,通绘画,不仅文采斐然,更在商界赫赫有名。

  “你想不想知道我的故事?”正是老马的这一句询问,拉开了整个故事的篇章。于是,在很多午后,在河边的茶楼里,随着茶香的弥漫,老马开始慢慢讲述他的经历。开始是好奇,后来是感动,到了最后,当记录的本子,已经记满了好几本时,那种一定要把他的故事写出来的冲动,已经不可抑制了。那段时间,孔锐非常激动,经常和别人聊起“老马”,并一直想把他的故事全都写出来。

  开始写时,老马的一生,在纸上跃动。洋洋洒洒四十万字,在午后,在半夜,在纸上活灵活现。这样一篇长篇小说,有老马的真实人生,也有孔锐的想象虚构。落笔之后,也是完成了和自己的一个约定。

  文稿写成,孔锐先把文稿发给了著名作家黄蓓佳。黄蓓佳给她发来了中肯的赞叹,也有一些修改的意见。根据黄蓓佳的意见修改后,还是觉得有些不自信。随后又将小说稿,发给扬州大学的王晓燕,王晓燕对她说:“你去读十遍余华的《活着》。”

  十遍,《活着》,孔锐照做了,当她真正读完十遍时,忽然对老马对她说的那句“生命的过程就是吃苦的过程”有了更深的理解,她懂得人的一生是由苦难堆砌而成的,随后才有了坚守和盼望。再次修改,原来的四十万字,删改成为了二十多万字,更加凝练,更加沉厚。

  读《活着》,还有一个意外的收获。开始《老马》是以第三人称写作的,而《活着》则是第一人称。“我能不能也用第一人称?”想到就试,却发现情节更加合理,情感更加流畅。发给出版社后,编辑也认为,用“我”在小说中出现,更容易达到作家和读者之间的情感共鸣。

  从小显示写作天赋

  涉及文学种类繁多

  几年之内,三本著作,对于孔锐来说,是不小的收获。尽管平时从事的是医学行业,但是对于文学的热爱,却是与生俱来的。

  “我的父亲就是从事文字工作的,从小在他的培养下,耳濡目染,爱读书,也爱写作,小时候参加的作文竞赛,经常拿奖。”孔锐说道,“我以前写文章就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擅长讲故事,这可能就是我写小说的雏形。”

  后来,孔锐读大学时,学的是医科,工作很忙碌,直至几年前,在参加扬州获得联合国颁发的最佳人居奖十年纪念征文时,她写的一篇《Dane的故事》,获得了评委们的一致好评。评委们的赞誉,也重燃起了她的文学梦想,她重新开始写作,在纸张上,在电脑里,只要有时间,就会不停写,不过几年时间,她就创作了各类小说、散文、诗歌等数百万字,也加入了江苏省作家协会。

  “写作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当然我最要感谢的,是我的父母,所以每一本作品出版,我都会第一时间把书送给父母,我希望在这些文字中,表达对他们的感恩之情。”孔锐说道。

  (来源:扬州发布 编辑/钱薇)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