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汉飘了两个月被拍成连续剧的“网红窗帘”被湖北省博物馆收入囊中。博物馆作为一个公共文化空间,在不断承载着最新的公共记忆;技术日新月异,给博物馆传播模式带来衍生叠加变化,视角的转换更是助推博物馆挖掘潜能,走向更多元与包容的道路。
划划屏幕代替步履匆匆,切换页面就能遍览全国珍品。因为疫情,云端看展成为新的观展模式。据国家文物局统计,春节期间,博物馆系统推出的2000余项“云展览”阅读量超50亿人次。此次全国博物馆共同推出的“国云展”平台,云端资源的共享传播,打破了地域等条件的限制。
不过,鉴于博物馆的互动性,线上看展并不能完全取代线下体验,但可以借助云端广阔的触角到达更远的地域,上海科技馆上海科学传播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娴认为线上线下要互为支撑,成为闭环,“我觉得现在因为有很多的比如说像大数据,然后像观众的游客分析等等,那么这个其实是可以把线上线下结合在一起,它可以把游客的行为分析、游客的参观的习惯都整合到我们的云展里面来,那么可以给他们结合一些个性化的精准推送。”
无论是哪种观览模式,都是在拓展博物馆的传播阵地,为社会大众提供多元化的视角和体验。文物的特性决定了线上展览的最终目的是引流线下,“云观展”只是未来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一个“预告片”,场景重现、交互体验……云端的探索还在继续,由技术而衍生的新理念必将使博物馆更加智慧,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副研究员赵卓介绍:“我们大量地应用云计算、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来达到一个博物馆智能生态系统,来共同建设数字资源库,也呼吁一些有技术和人才储备的企业,积极同我们的博物馆对接,来整体提升中国博物馆的智能化水平建设。”
除了传播方式之外,展览策划的视角也在不断转换,以多元和包容的方式解读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南京博物院展览部策展人田甜认为,有限的藏品如何呈现出包罗万象的展览,让展陈既轻盈又有厚度,要依靠“阐释”的力量。尤其是针对叙事性的展览,策展人需要做的是深入挖掘藏品资源。有越来越多的年轻的策展人设计师和团队的成员加入进来,他们聚焦观众的感受,注重视角的转换,用年轻的审美和现代的思维解读传统的文化,讲好一个故事,为公众搭建更多更好更优质的综合服务文化空间。
策展通过打破与重构,链接当代社会,历史藏品被赋予新的意义,也为观众制造了更具创造性的文化体验,拓宽了博物馆的文化内涵。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展览陈列部主任许潇笑说:“其实策展是一种文化关系的生产,它不仅仅是博物馆跟观众发生关系,我们不同的学科、知识的边界都应该进行一个打破,然后在交流跟对话当中打开自我边界和拓展。”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顾倩颖 编辑/韩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