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0年5月18日是第44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在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系列活动中,业界和学界围绕如何以包容、开放的姿态与不同社会背景和年龄层次的公众平等对话等问题展开探讨。荔枝特报对话文博界“大咖”,带你一起感受脑力激荡、思想创新与文化魅力。
荔枝特报专稿 记者/孟煦 实习生/潘笑
在博物馆越来越“流行”的当下,美术馆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公共空间,似乎和大众之间的距离略远。
江苏省美术馆副馆长陈同乐5月17日在接受荔枝新闻专访时说,在西方是没有“美术馆”这个类别的,只有博物馆,艺术博物馆则翻译成“Art Museum”;我国的美术馆在西方被翻译成画廊。“我们国家的美术馆有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使命,和西方的不同,有它的教化功能在。”这种严肃性让美术馆多了一份庄重的气质。
另外,“美术馆的大部分的观众都是一群相对固定的美术爱好者或者艺术爱好者,他们会长期关注美术馆的展览,一有新的展览他们都会去;而博物馆观众的人群结构不一样,是多元的、多层次的。”陈同乐认为,这也是美术馆看起来有一些遥远的原因。
美术馆的受众相对固定 而博物馆的观众是多元的
陈同乐曾先后任职于南京博物院与江苏省美术馆,有着长达三十多年的从业经验。
(资料图:江苏省美术馆新馆)
虽然美术馆与博物馆都是公益性的为公众服务的空间,但它们是有区别的。陈同乐将这种区别归纳为三个方面:
一是上文提到的受众不同。美术馆是专门以美术作品、艺术作品来提升观众的审美,它的目标观众和服务对象多为美术爱好者、艺术爱好者,或者是对艺术、绘画、雕塑这类展览有兴趣的人群。而博物馆则宽泛得多,大众得多。“博物馆会提出一种教育方式叫分众教育,就是根据不同的观众群制定不同的展览,比方说,亲子主题的展览以恐龙来吸引小朋友。那么这种观众群和定位的不同,就使得它们的展览是不同的。美术馆是以艺术为主题的,而博物馆是以大众需求来做展览的。”
对展品的解读方面,美术馆与博物馆也是不一样的。陈同乐说,美术馆侧重于对作品本身的解读,而博物馆则是要对展品背后的故事及展品与社会文化间的关系做出解读。
美术馆和博物馆还有一个不同的地方在于展品的权责问题。陈同乐认为要区别“展品”和“藏品”,美术馆的藏品和博物馆的藏品是没有什么区别的,但美术馆组织的展览就和博物馆的展览是不一样的。“比方说我邀请你来做展览,展览的解释权是我的,而展品的版权是你的,艺术家要来做展览也必须签订相关协议。美术馆的策展人和博物馆的策展人也有区别的,博物馆的策展人是对社会总体来做,而美术馆是对画家来做。”
观众不是来接受教育的 博物馆是用来“泡”的
早在2009年,陈同乐就在他发表的文章《后博物馆时代——在传承与蜕变中构建多元的泛博物馆》中提到:博物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深刻地影响着社会、如此深入地走进大众的日常生活中。那么时至今日,大众与博物馆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当谈及美术馆、博物馆的作用时,陈同乐不赞成强调教育的作用,“观众不是来接受教育的”。他坦率地说:“在中国,百分之六七十的观众是看不懂展览的,因为没有这个背景知识。我在博物院待三十年,好多展览我自己做了也不懂,我不是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或者器物学家,我只是做展览的。”
陈同乐认为,博物馆、美术馆的作用在于让观众发现意外之美。他举例说,“就像孩子们小时候背唐诗,当时什么也不懂,但是长大了就自然懂得了。你今天进美术馆和博物馆欣赏这些展品的能力可能像三岁时一样,不过没关系,如果你不断地来,一个月来两三次,一年来许多次,经常泡在美术馆、博物馆里,十年八年后你就懂了。所以博物馆不是拿来参观的,是拿来泡的,和泡酒吧、泡咖啡馆一样的泡。”
陈同乐说,今天的博物馆发展到这一步,美是最重要的。无论是博物馆还是美术馆,美是前提。“一个路牌、一个垃圾桶、一个座位等等,都应该是审美的对象,让人们一走进这个空间就有一种愉悦感,这就叫审美关照。这是个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过程,在其中,发现与观察都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