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对2019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对213个地方予以督查激励,采取30项奖励支持措施。
自2016年起开展真抓实干督查激励工作以来,苏州年年榜上有名。
2019年,苏州共获得5项督查激励表扬。分别是: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成效显著、落实事中事后监管等相关政策措施社会反映好(苏州),促进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实施技术改造成效明显(苏州),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特色优势明显、技术创新能力较强、产业基础雄厚(苏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昆山),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成效好、闲置土地少且用地需求量较大(张家港)。
总体来看,全国213个地方中仅22个地方获得3项以上奖励支持,苏州名列前茅,获得督查激励事项数量占全省(19项)四分之一以上,创出历史最好成绩。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成效显著、落实事中事后监管等相关政策措施社会反映好
近年来,苏州大力推进“不见面审批”服务,深化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改革,结合“互联网+审批登记”,构建多渠道、多方式的登记注册便利化体系,截至4月底,全市公司制企业全程电子化登记率达67.77%。
为实现企业开办 “一窗式”服务,苏州推行企业开办全链通平台,提供网上申报与预约功能,实现全链通平台与相关职能单位的系统对接与数据互通。在政务服务中心设置开办企业登记集成服务窗口,在全市推行“线上全链通、线下一窗式”,为有开办企业需求的申请人提供一窗对外、一次接件、一次送达的服务。
为支持区域经济发展,苏州还下放股份公司登记初审权,出台相关操作规范,明确了业务流程、办结时限、协同机制。在优化企业档案查询服务上,推行企业档案网上查询工作,实现企业足不出户档案自助查询需求,在市本级注册登记的企业,均可登录该系统免费查询、下载、打印企业的注册登记档案。
苏州以开展长三角“一网通办”试点机制为契机,以跨城市企业开办营业执照审批办理为重点,同步建立长三角“全链通”线上线下综合通办服务专区,积极推进“企业开办等证照审批”全程网上办理。2019年5月,辅导办理了我省第一张线上“跨省电子营业执照”。
促进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实施技术改造成效明显
2019年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3.36万亿元,同比增长1.4%,工业增加值达7592.4亿元,同比增长2.8%,工业增加值率提高0.5个百分点。全市工业企业总数12万家,规模以上企业10377家。23家企业上榜“2019中国民营企业500强”,26家企业入围“2019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在全国各城市中排名第三,其中5家企业营业收入超过千亿元,占全国数量的9%。恒力集团、沙钢集团两家企业入围《财富》世界500强。
全年完成工业技改投资879.4亿元,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73.3%;工业新兴产业投资985.5亿元,高新技术产业投资499亿元,占工业投资比重分别达82.2%和41.6%。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继续保持全国前十的位置,获评中国软件特色名城,成功入围国家综合型信息消费示范城市。
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特色优势明显、技术创新能力较强、产业基础雄厚
近年来,苏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2019年全市八大战略新兴产业产值1.8万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53.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66万亿元,占规上工业比重49.4%;2019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3.25%,科技进步综合实力连续11年位居全省第一。
张家港、常熟、昆山入选全国首批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成功创建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成为江苏省第一个、全国唯一由民营企业成立并建设的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全市拥有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8家和604家。国家级重大人才引进工程入选者262人,其中创业类135人,位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
大力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着力打造新型平板显示、高端装备、高端纺织等十大千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积极争创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高端纺织和纳米新材料集群成功入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决赛,占全省总数1/3。苏州多个产业规模及竞争力在国内居重要位次,光纤光缆、电梯装备、新型平板显示、高端化纤产值分别约占到全国的35%、30%、15%和13.5%。
在转型升级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推进五大工程方面,苏州累计获得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个、智能制造工程项目16个、工业强基工程项目12个、绿色制造工程项目6个、省级高端装备创新工程项目11个。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
在国务院本次通报中,昆山市入选“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的地方”,成为江苏省唯一入选该项激励地区。
近年来,昆山构建“市级协调推进、镇村全面实施、村民充分参与”三级整治工作网络体系,在全省率先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红黑榜”考核。对804个自然村每季度全覆盖检查,每月公布自然村“红黑榜”,每季度公布行政村“红黑榜”,每半年公布区镇“红黑榜”,将“红黑榜”考核结果纳入区镇年度目标考核和村干部百分制考核,与村干部收入直接挂钩,对列入“红榜”行政村村干部予以10万元奖励,对列入“黑榜”行政村村干部进行扣减奖金、诫勉谈话等。昆山“红黑榜”制度目前已在苏州全市予以推广。
苏州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锁定全市77个乡镇(涉农街道)、1014个村(涉农社区)、12819个自然村庄,确保全域整治、不留死角、分类推进。强化村庄规划管理,推进“多规合一”,全市累计建成康居特色村37个,三星级康居乡村2050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85%以上,实现重点村、特色村全覆盖。行政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超95%,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秸秆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92%、99.1%。抓实农村“厕所革命”,累计建成农村公共厕所8704座,覆盖所有行政村。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成效好、闲置土地少且用地需求量较大
张家港市由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成效好、闲置土地少,在国务院通报中受到表彰,获奖励用地计划指标1000亩,在安排全国土地利用计划时单独列出。
张家港严格落实资源保护责任,深入贯彻执行新时代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充分发挥“责任+激励、行政+市场”的机制作用,多举措强化自然资源管护,按照宜农则农、宜建则建、宜留则留、宜整则整的原则,制定 “三优三保”升级版。
在不断优化城乡空间格局上,张家港开展了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纠错机制试点,形成国土空间纠错“张家港经验”。有序推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进一步优化土地空间布局。优化镇村布局规划,持续推进农村建设用地“减量化”。
在推进资源要素高效配置方面,张家港对区镇持续开展节约集约综合评价,严格执行新增产业用地准入标准,提高资源产出效益,构建全市统一的“指标池”,严把指标需求审核关,优先保障重点项目指标需求。以张家港市政府名义出台相关意见,进一步明确集约使用工业用地的资金奖补政策。2019年,累计盘活存量建设用地6084亩,完成低效建设用地再开发2902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