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持续为基层减负的通知》(以下简称“持续减负20条”)。释放出明确信号:把时间抢回来,把损失补回来,就要有只争朝夕的干劲,有一天当两天用的精气神,决不能让文山会海拖后腿、误时机。
小苏翻阅早先报道时发现,在“基层减负年”的2019年,江苏曾制定下发“减负20条”,明确省委、省政府和设区市党委、政府发至县级的文件比上年减少30%以上;省委、省政府和设区市党委、政府开至县级的会议比上年减少30%以上,并提出了大力压减督查检查考核总量和频次、改进调查研究方式方法、坚决纠正过度留痕等改革举措。
这些明确的要求、务实的举措,在过去的一年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成果:
文件会议数量大幅压减
省级印发文件减少39.6%
省级召开会议减少39.3%
设区市市级印发文件减少40.6%
设区市市级召开会议减少40.4%
督查检查考核活动进一步规范
省级督查检查减少81.6%
省级考核事项减少62.1%
毋庸讳言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具有反复性、顽固性,基层负担过重的问题目前仍然存在,为基层减负还有很多工作要继续去做。今年“持续减负20条”重点聚焦哪些问题,又作出了哪些部署和要求?小苏带你一起来梳理下。
减负向基层深入
防止文山会海反弹回潮
削“文山”、填“会海”,是基层减负最直接的体现,“持续减负20条”提出,进一步精简文件、从严控制会议数量,确保比2019年只减不增。
在之前调研中江苏发现,去年中央和省、市到县里的文件会议减下来了,但是县级层面对下发文、开会的负担并没有减掉。因此“持续减负20条”把精简文件、减少会议、严控督查检查考核事项等工作举措向基层延伸,并从制度设计上体现向基层倾斜。
具体来说,江苏将重点控制县一级对下发文数量,年内发至乡镇、街道的文件比2018年减少三成以上。重点加强县一级会议管理,要求乡镇、街道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会议,原则上每周不超过1次。从省级督查检查考核做起,持续改进方式方法,从以明查为主向明查暗访相结合转变,注意纠正阵仗声势大、层层听汇报、大范围索要台账资料等做法。
激发热情与干劲
完善干部担当作为激励机制
如何激发干部担当作为的活力,“持续减负20条”中专门有3条对这项内容作出了要求。
深化落实“三项机制”,树立担当干事的鲜明用人导向,强化综合考核结果运用,注重在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应急处突、打好三大攻坚战等重大斗争中考察识别干部,把“愿作为、能作为、善作为”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
加强对基层干部特别是困难艰苦地区和疫情防控、脱贫攻坚一线干部的关心关爱,把带薪休假、津补贴等待遇保障制度落到实处;
精准审慎实施谈话函询和问责,正确对待、合理使用被问责和受处分的干部,最大程度保护干部积极性。
增动力添活力
深化治理改革向基层放权赋能
“持续减负20条”中,还有5条涉及深化治理改革向基层放权赋能,要求精准有效推进放权,推动更多社会资源、管理权限和民生服务下放到基层;科学规范“属地管理”,建立健全责任清单,防止层层向基层转嫁责任;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充实基层工作力量,规范创新网格化社会治理等,这些都从源头上为基层干部减压力、增动力、添活力。
一级做给一级看
以上率下狠抓工作落实
小苏还发现,对文件出台后如何抓好落实,“持续减负20条”做出了明确。各地区党委、政府和各部门党委、党组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坚持一级做给一级看,抓好本级带下级。充分发挥省级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统筹协调、推进落实作用,加强对各地区各部门的督促指导,形成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常态化开展基层观测点蹲点调研,推动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广大基层干部处于与群众直接接触和解决问题的最前沿,各地区各部门不仅要给予关心关爱,也要为他们提高工作效率、解决具体问题提供支持。把基层干部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让他们心无旁骛地担当作为、真抓实干,就能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筑牢坚实基础。
(来源:评新而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