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苏网讯 2020年5月12日是我国的第12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地震发生之后如何测定?未来江苏的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又是如何规划的?5月12日上午,江苏省地震局开展题为“忆汶川 观台网 学科普”网络直播宣传活动,专家对自主研发的地震自动速报系统、地震事件类型自动识别等关键技术进行了解读,并模拟了地震测定及信息发布过程。
“这是今年3月3日南京鼓楼发生地震时记录到的地震波形,南京部分市民有感。发生地震时,这个‘心电图’会突然变化,在我们屏幕上对应的台点就会立即显示成红色。记录台站按距离震中位置的远近排列,波形记录的幅度越大,代表地震能量越大,距离震中越近人的震感越强。”
3月3日12时25分,江苏南京市鼓楼区发生3.0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即使仅有3.0级,关注度却很高。江苏省地震监测中心高级工程师王俊介绍,当地震发生时地震波在地下向四周传播,当传播到观测台站时,台站上布设的仪器就会记录下地震波到达台站的时间以及地面振动幅度等数据:“当地震速报系统根据台站的记录波形特征,综合判定为地震事件时,并达到预设的条件时,台网中心警报已经响起了。系统在定位的同时,我们的速报值班员,就会立即对自动测定的参数进行复核、校验。”
王俊介绍,江苏在各个市县共有75个地震台站,并实时共享接收32个邻省地震台站的数据,这些地震台站和数据处理中心共同组成了江苏数字地震台网。借助自主研发的地震自动速报系统,可以在1分钟内完成省内地震自动速报。除了天然地震监测外,台网还能对非天然地震事件进行测报。非天然地震事件一般由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引起或诱发的振动事件,比如爆炸、塌陷以及滑坡等都是。
王俊还介绍,我国正在开展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建设,在江苏也有规划建设,总共建设162个站点。建成后的江苏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台网,将会和全国其他省份的1.5万多个监测点一起,构成我国的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观测网络,预计2022年建成。届时,江苏将初步具备地震烈度速报能力,除了速报地震基本参数外,还可以对地震的影响程度、灾害损失等信息进行快速评估。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周洋 编辑/贝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