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苏网讯 “反诈宣传还是得留心看,关键时刻能救‘钱袋子’!” 5月2日11时左右,余女士来到扬州市梅岭派出所报警称,当天上午,她在家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自称是“上海警方”,说余女士医保卡在上海被盗刷一万多元,现在警方要加她QQ进一步了解情况。余女士添加了头像为“上海海淀警方”的QQ后,对方说已掌握她的银行卡号、身份证号码。余女士感到很蹊跷,她的医保卡、银行卡、身份证并没有丢失,怎么会在上海被盗刷呢?她联想到近期梅岭派出所发布的反诈宣传知识,马上到辖区的派出所报警。
在派出所民警的帮助下,她将银行卡、支付宝、微信账号内的2万多块钱全部转移到她丈夫的账号上。在派出所时,余女士还接到了扬州市公安局反通讯网络诈骗中心的提醒电话。原来,反诈中心会对疑似接到诈骗电话的人员进行回访,尽最大可能避免群众的财产损失。
“骗子真可恶,幸好我们扬州的警察技高一筹!以后我可得把‘钱袋子’捂好喽!”余女士说。
警方提醒,近期,冒充“公检法”的诈骗套路频频升级,提醒广大市民朋友们谨慎,谨慎,再谨慎!
【常见案例】
2020年4月15日,扬州市民王某接到陌生号码打来的电话,对方自称是扬州社保局工作人员,告知上海警方以其社保卡违规操作为由立案侦查,需要受害人王某“自证清白”,让其保持通话,案件处理期间,不可以与他人进行联系,后因通话会被监听为由,要求用QQ视频进行通话,对方昵称“郑军-嘉定区”。通过过程中,诈骗分子发送“假通缉令”给王某,同时发送钓鱼链接,让王某填写银行卡号、密码,随后告知要办理银行动态密令,王某便至附近银行网点办理,随后将验证码告知对方,被骗人民币200余万元。
【诈骗手段解析】
冒充“公检法”诈骗的案例其实并不鲜见,但依旧会有市民在接到“警方”来电时,脑子一时短路,上当受骗。
骗子找上门时如何做到不慌乱?首先要摸清他们的诈骗“路数”!
1、诈骗分子通过不法渠道获得受害人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等身份信息。利用改号软件,冒充公检法、社保局等部门工作人员拨打电话,准确说出受害人的姓名、身份证号,震慑受害人。
2、言语威胁恐吓受害人涉嫌“诈骗”、“洗钱”等违法犯罪行为,如不及时处理,银行卡将在半小时以内被冻结,并会被通缉。
3、一旦取得受害人因害怕而选择相信诈骗分子,诈骗分子便会以通话会被监听为由,要求改用QQ等网络通讯软件进行“视频办案”。
4、要求受害人按照提示在手机输入“#+数字”,实现呼叫转移,拦截受害人的短信,并给受害人查看假“通缉令”。
5、随后以查账的名义,要求受害人“自证清白”,发送钓鱼网站,骗取受害人银行账号和密码。
6、操作受害人的银行卡,进行转账。
【受害人心理分析】
受害人认为对方能准确说出姓名、身份证号,实施诈骗期间会发送带有受害人详细信息的假通缉令,受害人担心承担刑事责任。
实施诈骗过程中,犯罪分子“查流水”代替“转账”、“汇钱”等敏感词汇,使得受害人放松警惕。
1、买卖身份证等个人信息已成为黑灰产业链,生活中要保护好个人信息,切勿将姓名、身份证号、社保卡号透露给陌生人。
2、公安机关不会通过电话、网络办案,做到不轻信、不慌张、不转账,更不会通过网络发送法律文书,紧急情况应及时拨打110。
(来源:江苏广电扬州中心站/王泽坤 通讯员/扬宫轩 丁子凤 编辑/张泉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