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丰里修缮又有惊喜:这里曾是道观“描金砖额”重现天日

2020年05月02日 16:45:39 | 来源:扬州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我在仁丰里土生土长,还真不知道这里曾是一座道观。”近日,仁丰里38号修缮工程开展得如火如荼,一块“古玄帝观”门楼砖额的重现,不仅引得游客、居民驻足拍照,还让这座老建筑的身世之谜浮出了水面。

  “描金砖额”重现天日

  “不得了,里面还真有字!”4月30日上午,两名施工人员正在修缮仁丰里38号门楼。随着一块块石灰被剥离,门楼砖额正中央逐渐露出了四个大字“古玄帝观”。施工人员惊叹:“原来,之前这里是一座道观。”

  记者现场看到,仁丰里38号的门楼并没有精美的砖雕和恢弘的装饰,而由乱砖堆砌,呈现圆拱形。本次重现天日的砖额紧挨屋檐,位于门楼正中央,四字描金,保存完好。

  “能够发现砖额,多亏了邻居的提醒。”对于邻居的一句善意提醒,施工人员一个劲地表示感谢。原来,在仁丰里38号修缮过程中,邻居吴师傅(化名)观察细心,从门楼的结构外形和历史背景判断,石灰下方必有“宝贝”。没想到,一语中的。

  吴师傅说,他在仁丰里居住了40多年,只听说过附近曾经有一间道观。“描金砖额”的出现,不仅让传闻得以验证,还极具历史价值。

  精美“鸱吻”完美现身

  “仁丰里38号给人带来的惊喜,真是一个接着一个。”广陵区汶河街道旌忠寺社区相关工作人员激动地说,修缮过程中,除了“描金砖额”重现天日,他们还发现了一个精美的“鸱吻”。

  “鸱吻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是中国古代建筑屋脊两端的一种饰物,象征辟除火灾。”在扬州文史爱好者谢文逸的陪同下,记者在社区看到,这个“鸱吻”的外观就像一条青龙仰望天空,浑身刻满“龙鳞”,蜷缩的尾巴顶部还刻有五个大字“赵四房自造”。

  记者了解到,这个“鸱吻”由房主拆卸,赠予吴师傅,一直保存在他的家中。本次房屋修缮,吴师傅将其转赠予社区。

  另外,此前出自仁丰里38号的,还有一尊石狮子和一块石碑,目前保存于社区打造的民俗文化博物馆——“印象仁丰里”,向游客展示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的深厚文化底蕴。

  这里曾是仁丰里小学

  仁丰里38号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

  今年79岁的原住民王学文回忆,新中国成立后,这座道观先改为“仁丰里市民业余学校”,后改为“仁丰里小学”。 “我在这里读过三年书。因为挂牌小学,道观的砖额才被石灰掩盖。”王学文粗略估算,“描金砖额”从掩盖到重现,已经过去了70多年。

  在他的记忆中,仁丰里38号大院内曾经种有一棵高大无比的银杏树,树身粗犷,需要四五名成年人手拉手才能环抱。“我拿这棵银杏树与文昌路上的‘唐代古银杏’对比过,比它粗很多。”王学文惋惜地说,这颗银杏树后来遭到雷劈,不幸死亡。

  王学文家门前,还遗留一口百年古井,井圈内沿石壁上留下了井绳的勒痕。探头望去,井水清澈见底,至今仍在使用。王学文说,他居住的房屋与原“仁丰里小学”仅一墙之隔,原先这口古井位于学校内,考虑到学生人身安全,学校将这口古井隔出学校,供附近居民生活使用。

  (来源:扬州网  编辑/张闻芝)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