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日《姑苏晚报》A05版
很多人会说苏州早就没了当初江南大家闺秀之感,向大都市靠齐的路上与那些千篇一律的城市逐渐同质化。那么,小巷就似乎成了为数不多为旧苏州留守的地方。石库门、砖雕、漏窗、马头墙、粉墙黛瓦……这些旧苏州的符号伫立在古城区的每个角落,与繁华遥遥相对。
位于古城中心地带的瓣莲巷便是苏式小巷的代表之一,这里不仅保留着时光冲刷后的曹沧洲祠砖雕门楼,更在苏州人的“念旧”情怀下,保留着最地道的苏式生活范本,而这处范本,更是在一间无名理发店中窥得真相。双开的深红色木质推门镶嵌着玻璃,并排的老式座椅在时间的磨损下有些微微发黄、熟悉的红色铁罐子散发出发蜡的香气,上世纪的苏式生活在这家理发店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理发店锁住时光20余年
从养育巷的口子进入瓣莲巷,大约走上五六分钟,便来到位于瓣莲巷36号的这间理发店。远远望去,深红色的双开木质推门散发出浓烈的上世纪的味道,走进店铺,两位理发师穿着如今已经很少见的白色工作服,手里拿的吹风机还是几十年前的老款,在客人头发上发出老式吹风机特有的响声。老旧的理发椅腿上已经生了锈,皮质靠垫也用胶布贴了好几层,台面上还摆着一瓶“金钢钻”发蜡,红色的铁罐子,让人一下子就“穿越”到了上世纪。
今年64岁的骆卫忠和67岁的顾萌华是这间理发店的老板,自1998年两人所在的国营理发店“千里香”倒闭后,原本是同事的两个人成为搭档,共同在瓣莲巷开了这家理发店。“虽然理发店的性质变了,地址也变了,但我们俩还是遵循20多年前的‘规矩’服务客人,用的工具也都是老苏州人熟悉的‘三大件’——金钢钻发蜡、老式吹风机和摇刀。”骆卫忠说,和市面上常见的定性啫喱相比,这款发蜡和老式的吹风机不伤顾客的头发,摇刀更是很多老苏州割舍不了的情怀。
理发店里摆放的金钢钻发蜡、老式吹风机等。严松 摄
忠实粉丝跟随理发师半辈子
时光不停流逝,这所理发店不仅陈设没变,顾客也没变。“20多年了,我们始终做的都是老生意,有的顾客从年轻时起,便一直在这边理发。”骆卫忠说。
今年57岁的陈铭是这间无名理发店的忠实粉丝,每隔两个礼拜,陈铭都要来一趟瓣莲巷,让骆卫忠给自己理理头发,修修面。“我和骆师傅是老相识了,20多岁我还没有结婚的时候,就到当时的国营理发店‘千里香’理发,后来骆师傅开了这间店,我又跟着到这里,他的手艺,我最信得过。”陈铭说。躺在老旧的理发椅上,骆卫忠右手拿着摇刀,沾着泡沫,在陈铭的脸上一上一下地“刮”着,再用干净的毛巾擦把脸,让这位五十多岁的老人一下子年轻了起来。“舒服!”陈铭临走时,竖起了大拇指,还递给骆卫忠一根烟,这是二十多年来,两人之间无声的默契。“理理发,修修面,和老朋友见一面,抽根烟,这就是我最开心的时候。”陈铭笑着说。
骆卫忠告诉记者,像陈铭这样的老顾客,理发店还有很多,有些是从“千里香”跟随而来,有些则是曾经住在巷子附近的居民,他们每个人住在哪里,大概多长时间理一次发,习惯剃什么样的发型,骆卫忠都一清二楚。“我这家理发店没有名字,靠的就是老顾客的口口相传,再响的名字也不如老百姓的好口碑。”
个性老店20多年坚持“老一套”
20多年坚持不起店名,骆卫忠和搭档顾萌华的“脾气”还不止这一点,20多年来,他们坚持只理老式发型,并只接受现金支付。
“我们几乎所有的顾客都是40岁以上的,所以年轻的顾客我们不提供服务。”骆卫忠说,因为有些年轻人没有体验过老式的理发,他们大多不能接受,其次年轻人的要求多,和自己当年学习的有所不一样。“没想过与时俱进,我们俩只想守住这群老顾客,用最熟悉的工具和手艺,保留住他们的记忆。”
除了不接受年轻顾客,这间无名理发店至今也不接受移动支付,凡是来理发的,必须带好现金。骆卫忠告诉记者,之所以只认现金,是因为来这里理发的老年人用支付宝等软件有点吃力,他们习惯用钞票,理发店就只认钞票。“每位来理发的老顾客都知道,出门前要带上现金,哪怕一两次忘记了,下次补上就行。”骆卫忠一边磨着摇刀,一边笑着说。
(来源:姑苏晚报 编辑/张闻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