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浏览“朋友圈”会发现一件有意思的事,越来越多的人惊呼:“早晚高峰回归,熟悉的感觉回来了”!尽管堵车让人不爽,不少人却调侃:“这才是生活!”
的确,因疫情而被暂时按下暂停键的经济社会秩序已经逐渐苏醒,开始恢复生机与活力,而普通人感受的“拥堵指数”,其实也从侧面印证了经济社会的“活力指数”:截至目前,江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面已提升至99.7%,3月当月全省工业产值同比实现了正增长,扭转了2月以来的下滑势头,复工复产情况总体好于全国!
对于江苏交出的这份“成绩单”,中办国办复工复产调研工作组组长于广洲评价:“江苏疫情防控取得良好成效,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创造积累了许多好经验,令人振奋、鼓舞信心!”
令人振奋、鼓舞信心的成绩单来之不易,与8000万江苏人民在逆境中负重前行紧密相关,也反映出,江苏决策者敢担当、善作为、务实干的强大把控力,值得细品!
把握主动权 把被耽误的时间抢回来
1月29日,省政府发布关于延迟企业复工的通知,仅10天后,也就是2月10日零时起,江苏在全国率先全面复工。
当时有网友担忧:为什么不能等疫情完全控制下来再复工呢?对此笔者想说,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钥匙,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支撑。
江苏率先开启全面复工,既是对省内疫情防控的自信,也是江苏作为一个经济大省的担当。
从宏观层面来看,国家需要江苏这个经济大省、产业大省扛起发展责任。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意义十分重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把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降到最低,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和社会和谐稳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省委书记娄勤俭进一步解释,对于江苏而言就是保住产业链优势,稳住经济发展基本盘。
作为一个经济大省,“稳住经济基本盘就是为全国大局作贡献。”江苏经济体量大,占全国的1/10,“江苏制造”总产值更是占全国1/8、全球3%,全国超过1/5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来自江苏!作为产业链、供应链排头兵,江苏自身的复工复产,可以有效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尽快投入生产,激活全国相关产业供应链!
而从全球来看,“江苏制造”是中国深度嵌入全球价值链、产业链的重要一环,一旦部分关键企业“卡壳”,必将影响全球供应链正常运行。事实上,受疫情影响,昆山企业复工复产比往年晚,全球市场部分电子产品供应已显得比较紧缺。
当然,如何在疫情防控不松劲的前提下,确保经济发展不能停,娄勤俭用“两难”一词总结决策的难度和压力。但面对挑战和压力,江苏既没有选择踟蹰不前,也没有冒进犯险,而是凭借超强把控力,“咬定全年任务不动摇,千方百计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
怎么抢?
不妨“事后诸葛亮”地总结:江苏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准确把握疫情和经济社会发展走势。从率先帮助防疫物资生产企业复工达产,到支持重点国计民生相关行业复工复产,再到梯次推进春耕春播、重大项目建设、产业链复工、中小企业复工复产、服务业复工营业,可以说,江苏每一步都按照中央要求踩在了准确的鼓点上,始终稳稳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苏式“及时雨”来得早、下得透!
疫情不可避免对经济社会产生影响,特别是对中小企业影响较大。早在春节期间,江苏省委省政府就未雨绸缪,连续召开多场专题会研究疫情对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节后,省主要领导还多次深入一线调研全省各类企业的复工复产需求。
正是在前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江苏围绕企业复工复产中的一系列突出难题,短时间内就在全国率先推出一批顶层设计:2月12日,省政府出台“应对疫情影响促进经济循环畅通的50条政策”,为暂受阻限的经济运行送来“及时雨”“破阻器”,涵盖了税费减免、房租减免、社保减免、劳动用工等152项具体服务事项;同一天,江苏再发“支持中小企业的22条政策措施”,从缓交“五险一金”、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到加强供应链衔接配套、稳定就业保障,政策直击中小企业“痛点”,含金量十足;2月19日,针对疫情防控工作取得积极成效的新进展,江苏再次出台“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33条意见”。
在此基础上,全省各地各部门纷纷发挥“有形之手”,出台一系列减税降费、财政补贴、金融服务等帮扶政策,让经济转起来!继苏州2月2日在全国最早出台支持中小企业的10条政策后不到两个星期,江苏13个设区市均出台了专项助企政策。
省人社厅、省医保局、省财政厅、省税务局联合出台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保费、阶段性减征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应对疫情影响有关房地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优惠等政策文件,三项减费降税政策可为企业减轻负担近750亿元。
初春料峭,但这些惠企政策如同一场“及时雨”带来了春天的气息,温润了大地,温暖了人心,唤醒了企业复工复产的活力。
笔者注意到,为了让政策“及时雨”“下透”,2月17日江苏召开了一次不同寻常的省委常委会。会议以视频方式,扩大到各设区市、县(市、区),这也是江苏有史以来,首次将省委常委会会议开到县级。
娄勤俭在会上进一步明确“不准对外地车辆和人员搞‘一刀切’劝返”等“五不准”。由省委书记直接给出极其明确的“操作细则”并直达地方,无疑节省了大量的政策传达和落地时间。
牢牢稳住经济发展“压舱石”
春节过后,一场“不见面签约”的浪潮席卷各地,南京、苏州、无锡、徐州、淮安、泰州等地,纷纷以屏对屏、线连线的形式进行“云签约”,确保项目引进不"断链"。比如南京举行了重点招商项目“云签约”活动,67个重大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达1039亿元;苏州吴江43个项目总投资465亿元、昆山78个项目总投资871亿元、太仓88个项目总投资655亿元。
重大项目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几年,江苏每年都要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既稳投资,又惠长远,今年也无例外,省级重大项目今年安排220个,年度计划总投资达5410亿元,比上一年增加80亿元!项目涵盖了创新载体、产业项目、生态环保、民生和基础设施项目,其中民生工程和生态环保项目比上年分别增加140亿元、66亿元。
除了新项目,江苏各地仿佛互相憋着劲儿比拼,已有的重大项目也接二连三“擂”响了开工鼓。南京一批总投资1669亿元的重大项目集中开工;苏州市重大项目首场现场推进会排定市级重点项目228个,总投资超1.1万亿;无锡市共安排301个重大项目,总投资2977亿元……
再说说交通建设。就在昨天,江苏投资近400亿元的28个重点交通工程集中开工,涵盖公铁水空各领域,覆盖苏南、苏中、苏北十三个市。今年也是江苏的高铁圆梦年,按计划将完成1576亿元交通工程建设投资目标,其中,有4条铁路要建成通车,江苏高铁网即将被全面“盘活”。
细品一串串数字,不得不感叹“苏大强”是真的强,仿佛具有一副强壮的体格,不仅扛住了病毒,还迅速恢复生产投入工作,实力之强、行动之快令人赞叹。
打通“梗阻” 让企业动起来!
现代产业相互嵌套,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也导致了复工复产是一项系统工程。一家企业复了工,不一定就能达产,需要各地各部门同步协调、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动配合,一个环节卡壳,就会使整个链条运转不畅,影响产业生态。
因此,打通产业链条是提升复产效率的重点和关键!面对这种情况,江苏一方面充分发挥制造业体系完善、配套能力强的优势,一方面通过政府全员帮扶,打通上下游产业链。
举几个例子。南京LG新港显示公司复工后发现配套产品供应不及时。得知情况后,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函协调2家上游企业复工,并主动与LG集团联系,梳理30多家在江苏的核心配套商,通过省内协调机制,促进关联企业快速复工。
再比如,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是昆山的主导产业,产业之间的协同更为紧密,正是看到这一点,春节以来当地梳理出365家一级供应商、1000多家配套商,全力打通产业链复工复产堵点。昆山帮助企业梳理产业链“树状图”,逐一落实帮扶措施,目前80%以上的核心供应商已恢复生产。
不仅帮助自己的企业复工,江苏还与兄弟省份通过相互发函、互通信息的形式互相支援。比如前不久,工信部梳理呼吸机、监护仪等医疗救治装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发函到江苏。省工信厅一次性协调推动省内200多家配套企业复工复产,帮助上海联影医疗、江苏鱼跃医疗、深圳理邦仪器、西安天隆科技、山东新华医疗等企业恢复生产活力。美的集团在我省有33家核心供应商,全省同步协调,仅用1天就全部复工。
复工复产,交通运输是“先行官”。疫情防控初期不少地方切断了道路,但随着疫情高峰过后复工复产来临,这些“硬核防控”举措就需要尽快改变,打通交通动脉,保障人流物流畅通。在“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前提下,早在2月12日,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泰州五市就联合发文,打通五市区域间的物资运输道路。
而随着疫情防控形势逐步取得积极变化,全省13个设区市均恢复城市公交运营,所有高速公路出入口、收费站、服务区、省界和国省干线公路上设置的查控站点也都全部撤销。截至3月7日,全省高速公路出口流量恢复至去年日均流量的91%,当日货车流量达到去年日均流量的109%,应该说全省人流、物流开启了正常运转。
江苏是经济大省,也是外来务工人员大省,全省有规上工业企业4.5万多家、各行业中小企业300多万家,总用工数超过2000万人,外省在苏就业人员约825万人,此外还有大量的灵活就业人员。疫情防控期间,如何让员工安全返工到岗是一大考验。
在这个问题上,“苏大强”展现了“土豪”的一面:开展“点到点、一站式”直达运输。有的地方政府包车到相关省份去接工人回来,有的地方协商了专列,还有的地方包了飞机,并且“你来上班我买单”。比如2月26日,无锡某电动车企业就包机把在新疆阿合奇县的135名员工接回返岗,包机费的一半由当地政府买单!截至3月7日,全省工业企业员工到岗率超过8成。
招牌“店小二” 服务再升级!
3月2日,一封信在“朋友圈”刷屏!
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与省长吴政隆,给在苏外企写了一封信。信中写到,在这个阻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春天, “我们共风雨,我们共追求”,将一如既往把外资企业当作自己的企业来看待,把外籍员工当作本地员工提供保障,热情周到地提供相关服务,及时帮助解决企业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共同携手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
省主要领导给外企写信,新鲜却并不让人意外。毕竟江苏是开放大省,进出口总额占全国1/7。稳住外资基本盘,对江苏对全国发展大局都有重要意义。
这次疫情,江苏各地各级党委政府帮助解决企业实际困难,可谓不遗余力;再加上江苏疫情防控有力有效,更有着制造业体系完善、配套能力强等突出优势,企业能更快复工复产。事实上,外资企业对江苏真心付出、暖手相扶给予了积极反馈。就在这封信发出没几天,3月13日,星巴克中国“咖啡创新产业园”项目落户昆山,这是星巴克在美国以外产能最大的烘焙工厂,也是该公司最大的一个海外生产性投资,李克强总理还专门致信祝贺。
不只是外企,信中所说的“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是面向所有企业扎扎实实的政策和服务。疫情发生以来,从省级的顶层设计、到各部的分门别类再到各地市的细则方案,各地政府工作人员化身“店小二”,下沉企业一线,随时随地了解和向上反映企业需求,向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
比如淮安就选派“驻厂员”进驻规上企业、街道办事处,全程指导、监督、服务企业复工。苏州工业园区对企业开展一对一“全生命周期”服务,为三星电子等50多家复工企业协调解决物流运输难题。连云港开发区派出“服务专员”驻企一线防疫、“金融专员”助企复产加速度、“网格员”筑牢疫情防控体系,保障防疫复产“两手硬”。
要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就要压缩一切可以压缩的时间。疫情期间,各级政府部门纷纷启用“不见面”审批、“非现场”监测、“不接触”执法,从多方面提高政务服务的效能。 “复工复产手续不卡壳不过夜”“防疫物资原料半天搞定”“物流运输证件2小时送上门”等实践举措就频频见诸媒体。
比如,南京海关推出提前申报、先放后检等便利举措,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提前实现“压缩一半”。为避免因疫情无法履约导致损失,扬州、镇江两地贸促会主动服务,及时为出口企业出具“不可抗力事实性证明书”。苏州发布“惠外”12条,昆山对重点台资企业进口防疫物资实现即到即提“零延时”,并推出“昆台融”“昆贸贷”等针对台资、外贸型企业的金融产品,发挥金融保障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中我们看到,政企齐心,携手并肩同“时间赛跑”、与病毒抗争,不断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
坚定信心 危机中蕴藏机遇
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既是一次大战,也是一次大考。我们必须看到,疫情不可避免会对经济社会产生较大冲击,这就需要我们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发展。
一方面,从数据上看,我省一季度经济总量约占全年的22-23%,我们有时间有条件把疫情造成的损失抢回来。而且江苏经济规模总量接近10万亿,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现在发展的物质基础并没有减损,生产及消费能力仅是暂时抑制,我们经济平稳运行、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疫情对产业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倒逼着企业以更大力度推进产业创新、模式创新、技术创新。2003年SARS成为互联网产业的跃升机遇,淘宝、京东等网购平台顺势崛起。
而在这次疫情中,许多工业企业主动引入数字“援军”,比如徐工集团就开启智能化生产线,以智能机器人代替大量的人工作业,既减少了工人的聚集,又成倍提升生产效率,通过科学调度满足订单生产需求。
有人说,疫情在客观上加速了经济转型和优胜劣汰。如果说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边缘计算等前沿产业以前还很遥远,那么,这次疫情后这些新业态新模式将加速向我们走来。
可以预见的是,此次疫情之后,那些能够“腾云驾物”,玩转物联网、云办公的企业,将有更大的生存空间和发展前景,也将引领更多的江苏企业由制造向“智造”转型,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万物复苏,正是播种希望的季节。
从在疫情中“醒”来,到政策出台;从相互配合,到见招拆招,可以说,正是凭借敢于担当、善于执行的把控力,江苏一点一点追回被耽误的时间,复工复产跑出了领先全国的“加速度”。
相信只要我们增强信心、坚定信心、顶住压力、创新方法、狠抓落实,就能最大程度降低疫情影响,充分释放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在稳住经济基本盘、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基础上,为全国作出更大贡献!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黄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