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专家团队9名江苏专家今日返苏!他们这样回忆武汉之行……

2020年04月26日 16:27:41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4月26日下午16:17,坚守武汉至今的国家级专家团队9名江苏专家,乘坐高铁抵达南京南站,平安返回江苏。

  在留守武汉的20名国家级专家团队成员中,江苏共有10名。26日下午凯旋的,是来自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的潘纯,苏北人民医院的郑瑞强,江苏省人民医院的齐栩、陈旭峰、左祥荣、张萍、李金海、褚敏娟、刘辉。

  自4月13日起,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要求,江苏10名专家作为国家级专家团队成员留守武汉,转战湖北省人民医院东院、同济医院中法院区、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等重症患者救治医院,与当地专家一道,每天逐一查房,根据患者病情实施精准治疗。4月24日,随着武汉最后一例重症患者新冠肺炎治愈,武汉重症病例实现了“清零”。

  受中央指导组委派,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邱海波教授26日从武汉奔赴黑龙江,指导当地新冠肺炎救治工作。另外,无锡市人民医院陈静瑜教授团队仍奋战在武汉临床救治一线。

  七位专家这样回忆自己的武汉之行:

  1、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 齐栩:

  “坚守到最后一刻,手腕掰赢了!”

  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主任医师齐栩把救治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比作是“竭尽全力与死神掰手腕”的过程。

  2月13日,齐栩随江苏省人民医院援武汉重症医疗队奔赴武汉驰援,整建制接管武汉市第一医院(下称武汉一院)重症监护室,作为医疗队的医疗组组长,同时还兼任武汉一院国家医疗队专家组组长,他不畏艰险,坚守阵地,带领全体队员取得了多项骄人的“战绩”:如完成武汉一院第一例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第一例深静脉置管、CRRT、气管镜、俯卧位通气,完成ECMO救治等;他还负责其他国家医疗队危重病人的会诊,给予治疗策略及抢救方案,共计会诊30余次。

  在出色完成武汉一院任务后,齐栩又转战疫情的“风暴中心”——武汉金银潭医院,担任该院重症医学科主任,负责两个重症监护病区的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期间,齐栩与队友完成了武汉第一例食管支架置入术,改良式气管切开等,并制定出江苏省人民医院新冠肺炎标准化治疗方案、临床路径、管理路径及专项诊治技术操作规范,在齐栩和同事的共同攻坚下,4月11日,金银潭医院重症患者清零。

  4月13日,按照国家卫健委要求,作为国家专家督导组成员(江苏省人民医院专家组组长)继续留守武汉,攻克最后的“重症堡垒”。4月15日,齐栩与队友褚敏娟进驻湖北省人民医院东院,在这里,他们推行集中患者、集中资源、集中专家及医护、集中救治的“四个集中”救治方针,并且每天针对重症、危重症患者进舱查房,对所有患者病情进行密切观测,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根据患者原发病、合并症灵活调整,制定最佳个体化治疗方案,就疑难病例进行多学科诊疗。“有些时候,患者某一项指标的细微变化可能都会影响到他此后病情的走势,只有谨慎、小心,在关键时刻才能护住患者。”齐栩表示,随着东院最后一例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治愈,武汉重症患者实现清零,他和其余国家专家督导组成员终于圆满完成了任务。

  谈及抗疫过程中最关注的患者,齐栩表示是那位在武汉金银潭医院接受武汉首例高位食管支架置入术的老年女性。在湖北省人民医院东院,齐栩再次见到了她。“在巡诊的时候,因为防护服上写着名字,我发现这位患者已经认出了我。但对我来说,更换‘战场’后再次看见她更加激动。因为这是我们团队拼尽九牛二虎之力护住的患者,我一定会尽我所能,争取让这位患者早日脱离呼吸机、拔管,早日康复!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整个医疗队的牵挂。”齐栩说,随后他重点对这位患者进行了多处调整,比如调整支架位置、加强气道管理、营养支持、康复训练以及更新呼吸机参数的设置等。“目前,这位患者的病情明显在好转,抗生素已经停掉了,呼吸方面已经可以白天使用高流量氧疗支持、晚上间断使用呼吸机了,如果再坚持调整几天,估计很快就可以脱离呼吸机了。”齐栩说。

  本次援鄂,齐栩获江苏省人社厅、卫健委“记功”奖励。

  2、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主任医师 左祥荣:

  “拨云见日,我紧绷的弦终于可以放松了”

  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左祥荣在经历了两次送别队友之后,终于迎来了他的返家之日。“之前两次送别之后转身又是忙碌,一心就想把病人救治好。如今形势趋于好转,我紧绷的弦也终于可以放松了,心情如同外面的天气一样拨云见日,充满阳光和希望。”

  2月4日,左祥荣作为国家(江苏)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成员副队长和36名队友奔赴武汉建管武汉客厅方舱医院,他们以扎实的工作经验迅速、有序开展工作,并于2月13日转战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带领江苏援鄂第五批医疗队300名队员顺利完成了从方舱医院改建、运营到闭舱的全程工作。

  方舱医院休舱后,左祥荣又主动请缨留下来继续抗疫,3月23日加入江苏省人民医院援武汉重症医疗队参与武汉金银潭医院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救治。

  从新冠肺炎轻症患者到危重症患者,左祥荣始终抱着一个信念:“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里去。”无论是在方舱与大量集中新冠肺炎患者近距离接触还是在ICU抢救危重患者做吸痰、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高危操作,面对感染的高风险,左祥荣丝毫没有退缩,总是全力以赴,尽心尽职。在他看来,重症医生作为多面手,关键时刻就是要“召即来、来能战、战能胜”,“隔离了轻症患者就是有效隔离了传染源,可以避免更多的人被感染,而救下危重症患者就是给更多人希望。”左祥荣说。

  武汉金银潭医院实现重症清零后,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左祥荣被选派为国家专家督导组成员,继续留守,承担武汉协和医院西院的重症患者巡查和指导工作,并参与疑难危重症讨论,继续攻克最后的“重症堡垒”。

  左祥荣的朋友圈截图

  4月24日,随着最后一例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治愈,武汉重症病例实现了清零,左祥荣和留守武汉的专家们终于圆满完成任务。“今天是在武汉抗疫的第83天,我不是最早到武汉支援的,但我是坚持到最后的”,谈及抗疫经历和最后的坚守,左祥荣说:“党和国家关爱生命,热爱人民,不放弃每一条生命,作为医生我们应挺身而出,勇于承担起救治患者的重任,这是我最大最深的感受。国泰民安是每一个人的愿望,愿望背后是无数人默默无闻的奉献,所有人都在向着一个目标付出,对他人的付出,我们从未有如此深刻的切身体会。”他还将感怀写成一首小诗:

  武汉是一个英雄的城市,

  武汉是一个造就英雄的城市;

  我很荣幸来武汉支援,

  加入英雄的行列,

  和他们并肩作战,

  为英雄的城市,

  流过汗,出过力,拼过命,

  这是我的使命和担当,

  也是我的光荣和骄傲,

  祝愿英雄的武汉更英雄,更美好!

  本次援鄂,左祥荣获江苏省人社厅、卫健委“江苏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3、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 张萍:

  “年龄不能阻止我上战场,相反很高兴我的经验派上了用场”

  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张萍今年56岁,自1986年工作以来一直深耕危重症救治领域的她表示,虽然年龄已接近退休,但这完全不是前来支援武汉的障碍。“相反我的重症工作经验派上了用场,是我迅速适应抗疫一线工作的重要保证。在为重症患者进行治疗时,我可以熟练使用相关的仪器设备,能够更好地开展抢救工作”。

  2月13日,张萍随江苏省人民医院援武汉重症医疗队驰援武汉,在医疗队队长刘云副院长的指挥下,前期援助工作分为两个阶段:2月14至3月21日整建制进驻武汉市第一医院感染五区,收治70多例患者;3月22日至4月12日,转战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接管南六南七ICU,诊治危重病人40多例。4月14日,张萍又选派为国家专家督导组成员定点在武汉同济中法新城院区工作。

  此次抗疫工作中,作为医疗组副组长,张萍在协助组长负责ICU重病患者的救治工作之余,总结了包括关卡前移,以重症医生为中心,重视俯卧位通气、营养支持、康复治疗、心理护理、院感控制等几大工作体会。“原本治疗这些危重型病人都要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但遵循以往的治疗顺序,治疗时间长,有一些患者到最后生存下去的机会已经很小了。因此,我们江苏团队专家提出在病人病情较轻时就将治疗关口卡住,防止其往重症发展。另外,我们也提倡康复关口前移,例如长期使用呼吸机容易导致患者自身呼吸机能的萎缩,此时如果能够尽早开启康复治疗,这样对于病人的呼吸锻炼等后期恢复来说都是很有效的。”

  临走前,张萍特意致电话别曾在武汉市第一医院救治的重症患者黄女士。“她是我们拼尽全力救治的患者,目前一般情况很好,肌力、活动能力还需要时间慢慢康复。她说很感谢我们,我也很感谢她,因为看到她的康复,也能预示着其他重症患者也在慢慢好转起来。”张萍说。

  本次援鄂,张萍获江苏省人社厅、卫健委“记功”奖励。

  4、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医师 陈旭锋:

  “在重症病区,又体验到许多次‘最开心时刻’”

  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医师陈旭锋的座右铭是“宁静致远,淡泊明志”,在他看来,这句话的精髓与医生在“越危急时刻越沉着应战”,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坚守武汉83天,陈旭锋也将这句话的意义贯彻始终。

  2月4日,陈旭锋作为国家(江苏)紧急医学救援队队长,带领36位队员出征武汉,仅用一周时间完成武汉最大体量的(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建设,成功构建起一套完整的“江苏方案”的方舱医院运行系统,后又听从国家调派,带队重新建管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经过一个多月奋战,两所方舱医院先后救治患者1790人,实现了患者“零死亡”、“零返舱”和医务人员“零感染”的既定目标。

  3月23日,陈旭锋加入江苏省人民医院援武汉重症医疗队参加武汉金银潭医院的重症监护病区救援工作,继续担当“攻坚”重任,累计救治危重症患者50余名。

  陈旭锋的朋友圈截图

  “回想起来,我们从方舱医院再到重症病区,接触过从轻症到危重症的患者,这对于我们来说,是宝贵的经验积累。”陈旭锋表示,4月12日,根据国家卫健委的统一部署,在江苏援鄂医疗队全部撤离后,他作为留守的20名国家专家督导组成员之一继续留驻武汉,在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对患者救治进行把关和指导,做到“一人一方”个性化救治,守护好武汉最后一批危重症患者。“在我们病区内,有4位患者是此前在工作中不幸感染新冠肺炎的武汉医生。每次看到他们,我都觉得心里有说不上来的滋味。他们是此次战‘疫’的先驱者,是我们的同行,我们更要全力以赴,救自己的战友。”4月24日,随着最后一例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治愈,武汉重症病例实现了清零,陈旭锋和留守武汉的专家们终于圆满完成任务。

  谈及将近3个月的抗疫经历,陈旭锋站在一名急诊医生的角度上说:“在急诊科的时候,我们会看护ICU的重症患者,也会面对很多普通患者。相对来说,急诊科医生的技术比较全面。我想,大家信任我,让我前往武汉、留在武汉,从方舱医院到如今的重症病房,和我此前的急诊专业是分不开的。”在救治患者方面,陈旭锋表示,“无论是在武汉还是在南京,守着我的病人,我就放心,时间再长都不会觉得累。看见有的患者下呼吸机了,病情一天比一天好,对我来说,就是‘最开心时刻’。”

  本次援鄂,陈旭锋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称号,获江苏省人社厅、卫健委“江苏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称号及“记大功”奖励

  5、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 李金海:

  “为重症患者赢得生的希望,祝愿武汉越来越好!”

  2月4日,李金海随国家(江苏)紧急医学救援队驰援武汉,先后在武汉客厅方舱医院、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工作,积极参加方舱建设的同时,全力救治患者。方舱医院工作结束后,又积极申请加入武汉金银潭医院参加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此后又进入国家专家督导组参加最后的危重症患者的救治。

  尽管刚开始工作时,李金海的心中也曾有过忐忑,但是一旦进入工作状态,他的心中便只有救治了。因此不管是在方舱医院救治轻症患者,还是在定点医院救治重症患者,他时刻冲锋在前,按照“一人一策”精心救治每一位患者。在李金海看来,“重症医学是危重患者最后的希望所在,而重症患者的救治就是要关注每一个细节。”

  李金海的朋友圈截图

  加入国家专家督导组后,面对的患者大部分是多发器官功能损害的患者。李金海表示,印象最深刻的是为一位长期出血的55岁危重男患者杨先生进行救治。当时杨先生使用着呼吸机和体外人工肺(ECMO),同时有肾功能衰竭,插着导尿管,导尿管内有血性渗出已经一个星期。经过综合分析,李金海判断出患者可能是长时间使用导尿管引起的损害出血,但是由于患者病重,膀胱镜检查风险高,李金海建议先为杨先生采取外拉导尿管和球囊压迫的方法止血,然后再行膀胱镜检查,结果证实是患者前列腺上的一个小动脉出血,经过电凝止血后患者也逐步好转了。李金海说“看着患者能够康复出院或者重症患者经过救治好转、转出,我们的内心便感到无比自豪。”

  来到武汉后虽然一直工作,没有时间出去看看这座城市,但是离别在即,依然充满了不舍。李金海表示,在武汉期间常常被武汉人民所感动,患者们都能积极配合治疗,充分信任医护人员。所以临别前更想祝福正在复苏,逐步走上正轨的武汉越来越好!

  本次援鄂,李金海获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体育中心方舱医院颁发的“党员先锋”称号

  6、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 褚敏娟:

  “老病人对我说感谢的那一刻,所有付出都值得!”

  自2月13日来到武汉支援,如今离别在即,褚敏娟说“今天的心情既激动又开心。看到武汉街头小巷逐渐热闹起来,武汉正在苏醒,这是我拼过命、流过汗的地方,一切都是值得的,武汉加油!”

  谈起在武汉救援的这74天,褚敏娟表示有太多的难忘和感动时刻。第一天达到武汉后,江苏省人民医院援武汉重症医疗队用了不到24小时便实现了‘落地即接管’”的奇迹,仅仅2小时病区就收满了危重患者。作为首批进入重症监护病区的护士长,面对接踵而来的危重患者,褚敏娟说“那时候心跳加速,但是手上的工作却是有条不紊的,我们要给患者信心也要为我们自己鼓劲。”无论是在武汉一院还是在金银潭医院,面对危重患者的救治,褚敏娟带领着重症护理小组的同事们始终秉持着“爱心、细心、耐心、精心”的南丁格尔精神,全力以赴去救治每一位患者,并根据病房条件创新工作方法,“三明治翻身法”、“沟通转盘”等多项新发明新创造不仅提高了救治工作效率,也获得了患者们的一致好评。

  此后作为国家专家督导组成员,褚敏娟和齐栩主任医师一起进驻湖北省人民医院东院,加入了该院压疮护理和气道管理的多学科团队,指导当地医护为危重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通过专业化、精细化的优质护理和积极有效的心理干预,帮助患者早日康复。在这期间,她还遇到了自己曾在金银潭医院救治过的一位“老患者”。这位老人在金银潭医院时病情危重神志模糊,每天查房时老人都没有反应,经医疗队二十多天的精准治疗与护理,老人在转出金银潭医院的那天竟然苏醒了。“当天我们护送老人带着呼吸机转运到湖北省人民东院。没想到和这位老人这么有缘分。后来到东院后再次见到这位老人,我及时将前期的护理经验告诉东院护士长,每天查房时坚持为老人做气道管理、康复训练等治疗,后来老人成功地撤机拔管并能开口说话。‘他说感谢江苏专家,为了救我们才把你们留在武汉,真是感谢!’听着老人的感言,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武汉是我们拼过命的地方,看到患者们渐渐康复,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本次援鄂,褚敏娟获江苏省人社厅、卫健委“记功”奖励。

  7、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ICU主管护师 刘辉:

  “宁汉连心,其利断金!”

  随着武汉新冠重症患者的清零,刘辉也将结束为期74天的援鄂工作,从2月13日达到武汉,她一战武一院(武汉市第一医院)再战金银潭,后来又作为国家专家督导组成员针对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救治,定点在同济中法新城医院开展工作。“通过大家的努力,在抗击新冠肺炎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我们取得了巨大的胜利。现在即将踏上归程了,又激动又不舍,毕竟我和武汉已经成为了生死之交。感谢武汉人民的坚强和付出,也很荣幸我曾为您拼过命,祝愿武汉越来越好、湖北越来越好,宁汉连心其利断金,加油!”临别前刘辉深情地说道。

  据刘辉介绍,作为国家专家督导组在同济中法新城院区工作期间,他们共查看了91例患者,其中危重患者56例。在巡查中,作为护理专家,她主要是给予当地医护人员对危重患者已经开展的气道管理、皮肤护理、营养支持、预防深静脉血栓、康复治疗等精细护理措施予以详细的指导和帮助,对于所有的疑难危重症患者还会开展多学科讨论,所有的工作只为了“让危重症患者早日康复!”。

  在巡查期间,有位患者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就是同为医护人员的王新(化名),虽然王新的新冠肺炎检测已经是阴性了,但是由于肺部损伤较严重,目前还没有完全脱离呼吸机。虽然病情还较危重,但是在刘辉等专家的精心救护下,通过个体化的康复锻炼,离别前王新已经可以坐起来,并通过手写和医护人员交流了。“看到她和其他几位医护人员在我们在帮助下渐渐康复,我们的心中特别高兴。而他们在康复治疗中那种积极乐观的精神也在时时刻刻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更加坚信,武汉的危重患者们一定能逐步走向康复、走向好转,重新回到家人的身边!”

  本次援鄂,刘辉获江苏省人社厅、卫健委“记功”奖励。

  (朱晓莹、杨国、刘堃、何雨田、吴倪娜报道)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