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书记专题调研的这项工作,南京做得怎么样?

2020年04月24日 21:10:25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4月23日,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在南京专题调研长江大保护工作情况。他一口气跑了10多处地方,调研内容涉及长江大保护工作的方方面面。

  作为长江江苏段的“第一站”,如何处理好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不仅关系南京本身,更对江苏乃至长三角地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设保护区、改过江方案、招护豚员…

  生态优先护航江豚保护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长江大保护工作的重点之一。娄勤俭书记来到鱼嘴湿地公园,这里是长江江豚的主要栖息地。作为长江中唯一的鲸类动物,长江江豚被称为“水中大熊猫”,目前只剩约1000头。这些年,南京一直为这些水中精灵默默护航。

  2014年1月

  南京市政府提出对江豚实施保护。

  2014年9月

  江苏省政府批准设立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

  2018年

  保护区被列入国家级生态保护红线区域范围。

  2019年,南京一次护豚的开创之举引起了广泛关注。锦文路过江通道是连接南京江北新区和江宁滨江开发区的重要通道之一,设计方案早在2012年敲定。后来,由于江豚保护区域扩大,设计单位主动把新桥梁线位迁移到保护区的缓冲区,还取消江中桥塔,将原有的三塔悬索桥改为双塔悬索桥。保护江豚修改过江通道方案赢得了各方掌声,更护住了江豚赖以生存的家园。

  其实,在长江南京段的护豚路上还有一群特殊志愿者。他们曾是沿江渔民,来自南京浦口区的杨金龙是其中一位。2016年,为保护长江生态,杨金龙和其他100多名渔民一起上了岸,正式从“捕鱼人”变身为“护豚员”。记录看到的江豚数量、拍摄相应的画面和视频、劝阻在保护区内垂钓、观测有无船只闯入保护区成为每天值班内容。工作虽略显枯燥,但正是有了他们,才守住了江豚繁衍的乐园。令人欣喜地是,目前,长江南京段江豚数量稳定在50只左右,江豚嬉戏的美好场景不再停留在记忆中,而是回到现实里。

  主攻“化工围江”

  让滨江化工区变身特色示范段

  调研中,省委书记娄勤俭特意前往南京幕燕滨江片区。如今,这里因为依山傍水、美景如画,成为南京新晋的“网红打卡点”。可是,在老南京人印象中,它曾是南京“工业重镇”“化工基地”。过去,沿江分布着400多家化工企业、砂场码头,集聚了南京全市1760万吨钢铁产能和七成燃煤机组,每年创造320亿元产值。粗放发展下,“重化围江”带来的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是唯一出路。

  回头再看,用“壮士断腕”来评价当时南京啃下这块“硬骨头”的魄力一点都不为过。

  铁腕整治。南京累计投入150多亿元,将区域内404家污染企业全部关停搬迁,彻底杜绝了工业排放对生态环境和长江水源的污染。

  生态修复。同步进行沿江特色示范段建设。南京先后恢复植被160万平方米,彻底改变了码头、砂场林立的岸线环境。曾经高强度开发变得支离破碎的8.5公里长江岸线,已全部整治为生活型示范段。

  今天“砸笼换绿”是为了明天“腾笼换鸟”“开笼引凤”。污染企业腾退出的场地,为“新燕子矶时代”向现代服务业转型,提供了充足的空间。重点引进总部办公、商贸服务、科技金融、文化旅游等新兴产业、绿色产业,一批综合体、区域总部、品质酒店相继落地,南京东北部崛起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

  在江的对岸,全省唯一的国家级新区南京江北新区把环境友好作为主导产业的“入圈”标准。目前,这里正着力打造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新金融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曾经的城市“洼地”被寄予厚望,立足为南京创新名城建设的先导区定位,凝聚起绿色发展的创新力量。

  专攻入江支流水质改善

  昔日“五彩河” 今日清水流

  长江水质提升与入江支流息息相关。南京共有28条通江河,金川河是其中之一。

  2018年初,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办公室曾不留情面曝光了金川河宝塔桥断面长期劣V类水质问题。

  时隔两年,当金川河重回众人视野,它已摘掉“龙须沟”“黑臭河”的帽子。

  金川河之变是近年来南京入江支流治理成效的一个缩影。从南京市生态环境局公布的最新数据看,今年1到3月,南京无劣V类断面。其中,7条省控入江支流中,5条水质为Ⅲ类,1条为Ⅱ类,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入江支流治理这个痛点,南京靠什么“逆袭”?老实说,没有捷径可言,关键看能不能做到这12个字。

  摸清“家底”

  俗话说,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摸不清支流沿岸情况,治水工作就会沦为“打嘴仗”。南京治水难,难就难在水环境质量总体底子欠佳上。大多数入江支流覆盖老城区,雨污管网的错接漏接,造成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直排入河的情况屡见不鲜。加之河水流速慢、又缺乏新鲜补水,久而久之水质便发黑发臭。为了揪出这些污染源,这些年,南京在全市“地毯式”排查入江支流沿岸排口情况,为治污决策积累了不少一手资料。

  控源截污

  流域排口清单在手,“一口一策”分类整治提上日程。在清淤疏浚基础上,南京市加快了雨污分流建设进度,加大了污水管网修复工作。在59座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基础上改扩建14座,全面提升污水处理能力。同时,通过安装曝气装置、推广生态修复和引流优质水源,充分提高河流自净能力。

  科学管理

  如何守住治理成果实现河长治?南京除了落实河长制外,还积极探索民间河长、河长助理、河湖警长等工作模式,聘用民间河长1037名、志愿者450人,配合基层河长开展河湖管护。日常,还采用无人机巡检方式,让巡河多了只“明亮眼睛”。

  南京因江而兴,护江自是本分。在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国家战略下,南京坚定不移抓好长江环境问题整改、生态修复和产业布局优化,努力打造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典范,为后人留下两岸翠绿,一江清水。

      (来源:评新而论 撰稿/陈超 罗聪懿)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