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坚“重症堡垒” 看10+1位江苏实力派如何“各显神通”

2020年04月21日 13:56:14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我苏网专稿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4月15日前,全国各地医疗队已全部撤离湖北。但还有一些“国字号”医疗专家作为“压舱石”,为打好最后的“攻坚战”,继续坚守战“疫”一线。

留守武汉攻坚“重症堡垒”的国家专家组被网友们称为“重症八仙”

  目前,有一支由20位“顶配”医护组成的国家专家督导组依然留守武汉,攻坚最后的“重症堡垒”。这支专家督导组由国家专家组8位专家、江苏省人民医院7位专家以及北京协和医院5位专家组成,其中,国家专家组中有3位专家来自江苏。在留守武汉的20位专家中,江苏“实力派”共有10位,占据了“留守天团”的“半壁江山”,他们分别是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的邱海波、潘纯,苏北人民医院的郑瑞强,江苏省人民医院的齐栩、左祥荣、张萍、陈旭锋、李金海、褚敏娟、刘辉。

留守武汉的江苏省人民医院医护专家及团队成员

  随着新冠肺炎输入病例不断增加,作为我国对俄罗斯重要口岸的黑龙江绥芬河市面临着“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严峻压力。4月14日,国家卫健委抽调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杨毅急赴黑龙江牡丹江市支援,与其他省的重症专家一起指导当地疫情防控及重症、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工作。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杨毅再出征

  在最后的攻坚阶段,10+1位“国字号”江苏“实力派”依然继续坚守、奋战在“重症一线”上。在救治重症、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时,江苏“大牛”是如何“各显神通”的呢?荔枝新闻带你走近“重症一线”上,看江苏专家们如何开展救治工作:

  邱海波:

  发现俯卧位通气可改善患者氧合

  提出改变战“疫”局面关键性建议

  邱海波是国内第一位重症医学博士,他率先参与创建并发展了“重症医学”学科。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最吃紧”的阶段,邱海波及其团队始终毫无保留坚守“重症一线”。潘纯、谢剑锋、黄英姿、杨毅等抗“疫”一线的领军人物都来自邱海波团队。点此处查看邱海波及其团队事迹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党委副书记 邱海波

  1月19日,邱海波临危受命,作为国家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急赴武汉负责重症患者救治工作。初到武汉时,疫情正处于上升期,救治任务急难险重,邱海波及专家组成员提出了几条建议:专家下沉、全国重症驰援、增设重症收治医院、创设方舱医院,这也成为此后改变战“疫”局面的关键举措。

邱海波(中)在抗“疫”一线

  邱海波把“专家下沉”诠释到了极致,他每天都奔波在武汉各家医院巡查,指导救治工作。他不仅几乎每天都去病房查房、观察,而且常泡在“红区”里,遇到给患者“插管”的危险操作,他向来毫不犹豫冲在前面。白天深入重症病区,晚上研究治疗方案,邱海波和同仁们不断总结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救治经验。在最初的一个月里,他们将重症、危重症患者的诊疗方案更新了3版。

为赶往下一家医院巡查,来不及吃饭的重症专家邱海波(右)和杜斌(左)拿了两块面包片,在医院走廊匆匆走过

  除此之外,邱海波及其团队还发现俯卧位通气技术能够有效遏制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呼吸衰竭的进展,有效改善患者氧合,为治疗原发病赢得时间。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重症医学顶级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上。在第五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重症患者的诊治中,俯卧位通气作为挽救治疗方法,首次被写入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中指导临床工作。

  截至目前,邱海波已经在“重症一线”坚守了三个多月。现在他和同仁们一起驻守重症定点医院——武汉协和医院西院,攻坚最后的“重症堡垒”。专家组对三类重症患者进行了分类治疗,同时加强多学科诊疗。这三类患者分别是:目前核酸检测呈阳性的新冠肺炎患者、因新冠病毒对肺功能造成极大损伤的患者以及有基础疾病的患者。

邱海波在武汉曾接受荔枝新闻记者采访

  由于新冠病毒具有非常诡异、隐匿的特点,因此对重症救治是一次极大的挑战。邱海波总是说:“重症患者的生命是在病床边上盯出来的,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更是如此,因为很多患者从轻症转重症几乎没有征兆,所以需要我们更加紧迫盯人、日夜奋战。”

邱海波荣获江苏“时代楷模”称号,他通过视频连线发表获奖感言

  潘纯:

  集中力量救治有基础疾病的患者

  推广重症规范化管理理念和模式

  1月26日,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潘纯作为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奔赴武汉,参与负责金银潭医院重症患者的救治指导工作。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 潘纯

  没到武汉前,潘纯很疑惑新冠肺炎病情怎么会这么危急?因新冠肺炎引发的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怎么会这么难治?直到潘纯亲自接手病例时,他才发现新冠肺炎导致的ARDS与传统类型不同。

  另外,大批患者突然涌入也让医务人员来不及反应。据潘纯回忆,初到武汉时,他和队友们的压力都很大,他所在病区一天最多收治了近30个患者,10多个有创机械通气,10个无创通气,3台ECMO同时运作。按照重症医学管理规范,30个重症患者应该至少有90个护士来轮流照看,而当时病区只有10多个医生和50名护士。

潘纯与队友们正在救治患者

  为了解决患者因新冠肺炎引起的呼吸衰竭,包括潘纯及他的硕博导师邱海波在内的专家组赴各定点巡查后,提出了关口前移治疗方案,包括尽早插管、俯卧位通气等以改善重症、危重症患者的呼吸功能。

  作为邱海波团队的一员,潘纯也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重症医学顶级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上发布了一项关于武汉金银潭医院新型冠状病毒ARDS重症患者肺复张的单中心、观察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俯卧位通气可改善严重新冠肺炎患者的肺可复张性。

  在临床一线,为重症患者做气管插管时,潘纯几乎可以做到5秒就能完成插管,除此之外,他在前线推广邱海波团队对重症规范化的管理理念和模式。

  而眼下,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武汉危重型病人全部集中到四家定点医院,虽然大部分患者已基本处于康复期,但由于大多数患者年龄偏大,有些本身就存在基础疾病,并发症较多,且病程较长。如何针对新冠肺炎所遗留或引发的疾病进行后期救治,成为了潘纯与专家组同仁当前的工作重点。

  郑瑞强:

  适时调整、一人一方案

  紧密作战、双线配合

  1月23日,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苏北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郑瑞强临时接到紧急驰援武汉任务,他只身一人前往武汉,进驻武汉市肺科医院抢救新冠肺炎重症患者。

苏北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 郑瑞强

  疫情初期,郑瑞强除了要负责为所在医院重症、危重症患者拟定救治方案外,还要不定期前往其他医院巡查,筛查危重症患者,以提高救治精准和成功率。作为第一批援湖北专家,郑瑞强还要带头做插管、气管镜,上ECMO等高风险手术和高危操作。

郑瑞强与队友正在做术前准备

  4月13日,郑瑞强离开武汉市肺科医院,转战武汉市协和医院。据郑瑞强介绍,目前驻守武汉市协和医院的5位专家被分成了两组。每天上午,两组专家都会和当地ICU专家一起查房,每位患者的病情都要过一遍,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做到一人一方案,对症治疗。

郑瑞强在ICU病房

  由于目前各家定点医院收治的危重患者大部分核酸检测已经转阴,但是多数患者合并有严重基础疾病,且病情复杂,治疗棘手。因此留守的专家组除了负责驻点医院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还需要紧密作战、双线配合,到集中收治危重病人的定点医院巡诊、查房,讨论疑难危重病例。

  齐栩、褚敏娟:

  集中患者、集中资源、集中专家医护、集中救治

  专人管床、一患一方案、精洗护理、康复关口前移

  作为国家专家督导组成员,江苏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齐栩与同单位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褚敏娟继续留守武汉,进驻湖北省人民医院东院开展救治工作。

  目前,两人驻守医院共有59位患者,其中11位为危重型患者,1位行ECMO(体外膜肺氧合)支持治疗,10位行气管切开治疗。齐栩表示,针对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攻坚救治,专家组拟定的救治方针可以归纳为“四个集中”:集中患者、集中资源、集中专家医护、集中救治。

江苏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 齐栩

  从进驻湖北省人民医院东院第一天起,专家团队首先进行重症、危重症患者分类,并将原本分布在3个楼层的患者集中起来,每位患者分配到具体的管床医生,以便于全面了解患者病情。此外,专家组每天会查房、指导工作,对所有患者病情进行密切观测,针对疑难病例进行多学科讨论,根据患者原发病、合并症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并灵活调整。

  齐栩表示,目前病区内有孕期患者,虽然她们都是轻症,但需要密切监测孕妇安全,防止患者病情转重症。有时,患者某项指标的细微变化都可能会影响到此后病情的走势,因此只有谨慎小心,才能在关键时刻护住患者。

齐栩在湖北省人民医院东院区查房

  而褚敏娟作为有着15年重症护理工作经验的护士,主要负责临床重症护理的质控及创新工作。据她介绍,在湖北支援期间,江苏省人民医院团队曾因地制宜,利用有限的条件尝试以简单的方法,完成以往相对复杂的操作,比如由他们首创的“三明治”俯卧位翻身方法,减轻了俯卧位翻身操作难度,在临床一线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

江苏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 褚敏娟

  进驻湖北省人民医院东院后,专家组加入了压疮管理和气道管理的多学科团队,大家的工作主要是指导当地医护为危重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指导医护对患者进行专业化、精细化护理并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褚敏娟表示为了更好地完成“重症一线”的救治工作,她会根据新组建团队中护士擅长的专业进行人力协调和分组排班。在分组排班上,褚敏娟会充分发挥每位护士的专项技能,优势互补,实施以小组(1名组长+3名组员)为单位的责任制整体护理,患者分管到人,采用相对固定的护士管床,以保证重症患者护理的连续性。

褚敏娟正在为患者做治疗

  除此之外,专家组还成立了以护士长为主要成员的康复护理团队:在护理上,团队将康复关口前移,避免轻症患者转向重症、重症患者转向危重症,同时保护重症患者生理机能,减少损伤;在康复治疗上,团队会对患者进行早期评估,为患者制定康复计划,帮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尽快恢复健康。

  陈旭锋、张萍、李金海、刘辉:

  系统分类、一人一方案、严控出院标准

  卡住轻症治疗关口、定制体能康复训练

  自4月14日,作为国家专家督导组成员,江苏省人民医院4位专家:急诊医学科主任医师陈旭锋、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张萍、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李金海、老年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刘辉进驻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负责重症、危重症患者救治工作。

江苏省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医师 陈旭锋

  作为江苏省医疗卫生先进人物的陈旭锋是ECMO(体外膜肺氧合)救治方面的专家。支援武汉期间,陈旭锋转战多家医院,救治过轻症、重症、危重症患者,他的一线临床经验可谓丰富。同时,陈旭锋在筹建、进驻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期间,还带领团队开创出了方舱医院建管的“江苏模式”。

陈旭锋正在查房、指导年轻医生对患者进行救治

  据陈旭锋介绍,目前他们所在的武汉同济中法新城院区有91名患者,分布在四个病区,都是病程长、年龄大、并发症和合并症多的患者,救治难度特别大,其中有50位是危重症患者,有创呼吸机支持15人,ECMO(体外膜肺氧合)支持治疗5人。而专家组的人物就是提高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啃下最后一块“硬骨头”。

江苏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 李金海

  陈旭锋介绍了团队当下的工作主要围绕三个方面进行:一是把关和指导患者救治,每天需要对重点病人进行巡查、对疑难病例进行多学科讨论;二是根据病情,对患者进行系统化地分层、分类,做到“一人一方案”的个性化救治;三是严格把握出院标准,筛查符合出院标准的患者。

李金海正在对患者进行救治

  较为擅长重症患者救治的张萍表示,团队在对危重症患者进行救治时会遵循一定步骤:患者在吸氧后,病情仍无改善,就需要提高氧浓度;若病情仍无改善,就要进行高流量吸氧治疗;若始终无法改善病情,则会依次为患者使用无创呼吸机、有创呼吸机或ECMO。由于患者普遍住院治疗时间较长,为了防止患者从轻症转重症,团队提出针对病情较轻的患者,卡住治疗关口。另外,针对部分患者使用呼吸机较长出现呼吸机能萎缩,专家团队提倡康复关口前移。

江苏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 张萍

  而作为曾经在感染病科、老年呼吸科以及重症监护病房轮转过的专家组成员,刘辉表示目前由于多数患者病程较长、年龄偏大,患者会产生身体机能的降低以及心理上的变化,下一阶段,团队将充分利用专家组的专业技能,为重症患者的护理和康复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多重耐药的管控,三管感染率的降低等。

江苏省人民医院老年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 刘辉

  另外,针对患者卧床时间较长出现压力性损伤问题,刘辉表示专家组除了会对患者进行精细化护理外,也会对ECMO撤机患者、持续阳性患者以及转阴后患者进行定制体能康复训练。

  左祥荣:

  面对平均年龄为72岁的高龄重症、危重症患者

  加强抗感染、优化气道管理、改善营养、促进康复

  作为国家专家督导组成员,江苏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左祥荣自2月4日起,承担武汉客厅方舱医院、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的建管工作。3月23日,他转战武汉金银潭医院承担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4月14日,左祥荣进驻武汉协和医院西院,与邱海波、潘纯等专家一起负责重症、危重症患者救治工作。

江苏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 左祥荣

  据左祥荣介绍,目前武汉协和医院西院的救治工作与之前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的救治工作略有不同。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左祥荣和队员们面对的是住院时间长、病情较重、救治难度较大的重症患者。为此医疗队成立了专门进行气管插管、气管切开、CRRT、ECMO人工膜肺等高风险手术和高危操作的救治突击队,对重症和康复患者保持密切监测和精细化管理。在转战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前,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重症患者已经全部“清零”。

  而左祥荣如今驻守的武汉协和医院西院患者以高龄重症、危重症为主。目前该病区共有19位患者,平均年龄为72岁,最大的93岁,最小的53岁,其中5位进行ECMO(体外膜肺氧合)支持治疗。当前专家组主要工作目标就是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病死率。

左祥荣曾承担武汉客厅方舱医院、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的建管工作,图为其在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复查患者肺部CT影像

  专家组计划从加强抗感染、优化气道管理和血流动力学、改善营养、促进康复等方面入手,改善患者病情。左祥荣与邱海波、郑瑞强、潘纯三位国家指导组专家除了每天常规查房和救治工作外,还会常规开展疑难危重和死亡病例讨论,根据病情,对患者进行系统化分层、分类,制定出最佳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杨毅:

  患者分层管理、前移重症关口

  早筛查、早识别、早干预、早治疗

  自1月23日起,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杨毅担任江苏省卫健委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副组长、重症医学组组长,在战“疫”最紧张的阶段,留守江苏指导全省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她的工作任务很重,需要到江苏各设区市指导重症患者的救治,平均每天要跑2至3个城市,她被大家称为“车轮上的战‘疫’英雄”。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 杨毅

  作为邱海波“重症团队”中的一员大将,杨毅有30年的重症监护室工作经验,她先后参与过甲型禽流感、H7N9禽流感等突发公共事件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

  随着疫情发展,重症患者逐渐增多,通过江苏本土“作战”,杨毅摸索出了“江苏经验”。3月18日,杨毅和黄茂作为通讯作者,在欧洲著名重症期刊《Annals of Intensive Care》在线发表了论文《重症关口前移是降低新冠肺炎患者病死率的关键:江苏经验》。论文强调患者分层管理、资源整合调配、前移重症关口、筛查重症高危患者是有效阻断重症和危重症发生的关键举措,有助于医护人员在早期识别高危患者和重症患者,及时用重症医学的思维进行早期干预和规范治疗,以提高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杨毅(右一)在与同事讨论患者治疗方案

  在江苏各设区市巡查、指导重症患者救治工作时,杨毅每到一处,就会向当地医护强调规范重症患者监测方式的重要性。杨毅建议每天2次以上监测患者的指脉氧、呼吸频率等指标,及时捕捉病情变化信息并快速做出反应,推进重症患者的早期识别和早期诊断;再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选择有利于患者的治疗,让患者在重症止步,阻断重症向危重症发展。

杨毅(中)在示范俯卧位通气

  近期,随着新冠肺炎输入病例不断增加,作为我国对俄罗斯重要口岸的黑龙江绥芬河市面临着“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严峻压力。杨毅及其团队一直在和黑龙江的同仁及国外重症专家分享“江苏经验”。4月13日深夜,国家卫健委抽调杨毅急赴黑龙江牡丹江市支援,用“江苏经验”指导黑龙江绥芬河口岸输入疫情防控及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

杨毅正在重症病房查房

  熬过白雪皑皑的寒冬,走过草长莺飞的春天,而今枝繁叶茂的夏天就要来了,江苏援湖北医疗队已于10天前全部返回江苏,而来自江苏10+1位实力派“国字号”专家依然坚守在“重症一线”,为提高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治愈率拼尽全力。“重症患者在哪里,医生就在哪里”,这是每一位重症医护的原则和信仰。在2019年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年会上,杨毅曾发表名为《懂·得》的主题演讲,她说:“乘风望远,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日月不肯迟,四时常相迫,一年星月,满身风雨,不放弃,常相持,懂得。”在全国顶级医护专家的努力救治和坚守下,那些正在与病痛“搏斗”的患者们一定要加油,相信我们很快就能盼来你们的好消息!

杨毅(中)与队友在重症病房向患者竖起大拇指

  (撰文/李森颖)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