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谋篇” 写好乡村振兴“大文章”

2020年04月12日 15:13:02 | 来源:无线淮安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今年以来,江苏淮安紧紧抓住产业兴旺这个“牛鼻子”,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一张图、生产体系一张网、经营体系一盘棋,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产业兴旺成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动力引擎”。

  产业促振兴

  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雨山茶场成立于1958年,是苏北唯一的老国有茶场。茶场靠近铁山寺国家森林公园,自然环境优越,十分适宜茶树生长。但是多年来,由于缺乏先进的制茶工艺,设备陈旧落后,茶场一度陷入难以为继的困境。2018年,盱眙县雨山茶场在江苏省电力公司的帮扶下,打造了苏北首条全电气化红茶生产线,全新的红茶项目得以启动。电力公司还为茶场架设了400千伏安公变、200千伏安专变各一台,不仅满足了茶场的电力需求,每年还可以节约生产成本10余万元。 “有了新的红茶生产线,我们的采茶期从每年3月至5月,延续到9月,茶场每年增收50多万元,更可喜的是,还为我们当地提供了近百个就业岗位。”盱眙县雨山茶场党支部书记董武林说。

  一个产业助脱贫,一片茶叶富家乡,2019年,盱眙雨山茶场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脱贫只是起点,为了巩固脱贫成果,让老百姓因“茶”而富,当地还重点开展了电子商务服务站建设,拓展茶叶线上销售渠道,同时邀请专家指导茶农种茶、制茶等,不断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让片片丰收的茶叶,真正成为乡亲们增收致富的“金叶子”。 国网盱眙县供电公司副总经理邱巨春说:“下一步,我们还将推进茶产业电气化示范园建设,实施电排灌、电施肥等,在线监控温度、湿度,实现农业生产的电能替代,让绿色能源产品在茶园实现全覆盖。”

  产业谋新篇

  淮阴区丁集镇作为淮安市的黄瓜主产区,是江苏省黄瓜产业基地和江苏省级“园艺标准园”。近年来,丁集镇始终坚持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走出一条产业强镇、产业兴村、产业富民的新路子。

  “蔬菜育苗基地是助力黄瓜产业转型升级的产业富民项目。”淮阴区丁集镇副镇长王永兵介绍,争取在未来两到三年,将丁集镇打造成长江流域新品黄瓜繁种和栽培示范基地,并辐射到周边市县形成蔬菜种植产业集聚区。

  在产业链打造上,丁集镇坚持以特色农业为中心,积极向产前和产后延伸链条,把繁种育苗以及仓储冷链、农产品加工、农产品销售等环节与农业生产连接起来。第一产业上,建立以黄瓜种植、奶牛、生猪养殖为核心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示范区,以两大主导产业为关键环节,延长产业链。第二产业上,筹建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和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集散中心,聚焦做大做强黄瓜优势特色产业,重点开展优质黄瓜生产示范基地、黄瓜加工与仓储物流设施和电商销售平台建设,积极致力于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第三产业上,建设黄瓜现代设施生产示范区,不断叫响“淮安黄瓜”这一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品牌,延伸黄瓜产业链条。立足全镇休闲农业发展资源优势,与黄瓜的第三产业形成良好的互动,打造G205沿线最美农耕风景线。

  从依靠传统农业单打独斗,到逐步形成“黄瓜+”特色农业体系,丁集镇因地制宜,编制丁集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不断做大做强做优乡村产业,从而保持乡村经济发展的旺盛活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不竭动力。

  产业惠民生

  记者近日来到淮阴区刘老庄镇刘老庄村中能环渔光互补光伏电站,只见水面下,三月投放的一万斤优质蟹苗长势正好。据了解,当前该基地养殖水面500亩,投放的蟹苗预计产量可达70000斤。在水面上方,光伏电站年上网电量可达530万千瓦时,每年可获得税收分成1500万。接下来,该村还计划在光伏板下种植牡丹、白芍药和中草药,实行立体开发,通过“渔光一体”模式,实现发电、种植和养殖的一地三用、一光三照,带动当地经济的持续增长。“光是水产养殖一项就可以为20位农民工,每人每月增加收入3000元左右,集体经济也可以每年增加30到40万元的收入。”刘老庄镇刘老庄村党总支书记朱林说。

  发展产业,是带动百姓致富的根本之策,而选准产业,至关重要。淮阴区淮高镇孙圩村通过土地流转,成立专业合作社进行水稻规模化种植,自创大米品牌“孙圩福稻”,形成了“电商+品牌农产品+物流”的“孙圩模式”。孙圩村党总支书记居永尚开心地告诉记者,“通过两三年的努力,我们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也增加了村集体收入,更解决了‘种地难’问题。”

  为进一步巩固提升脱贫成果,淮安还将持续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推动特色农产品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致富,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