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中晚要巡视1200多棵树,对20万株铁皮石斛喷雾水,日复一日重复着,今年64岁的老人赵春芒在宝应湖国家湿地公园忙得乐此不疲。
“5年来的大部分时间,我都陪着铁皮石斛。”赵春芒说,他从开船转行照顾铁皮石斛,靠摸索和学习,将娇气的石斛照料得不错。
入行——
没想到是照料铁皮石斛
已被列为国家二级濒危植物的铁皮石斛,对环境的要求特别高,一般都是生长在山林中。2015年,经过南京野生植物研究院的专家检测,认为宝应湖国家湿地公园内的水杉林各项指标都符合铁皮石斛的生长要求。
“铁皮石斛就是那时引进的,1200多棵树上垂直种植了近20万株,要一个人管理。”宝应湖国家湿地公园董事长高贵荣说,于是聘请赵春芒管理。
当时的赵春芒,一开始以为就是林中锄草之类的简单管理,到了林中,被树上一个个种植袋惊住了,从没见过铁皮石斛的他,有些束手无策。
“请教农林高校的老师,他们说照顾要跟上,环境一发生改变就前功尽弃。”赵春芒说,要求湿度大、气温凉爽、空气质量好、光照少、水质好,为了照顾好这些铁皮石斛,他利用空闲时间,去安徽、山西等地专门学习怎么照料。
赵春芒说,他在外地告诉别人,自己管理1200多棵水杉树上的20万株铁皮石斛,人家都觉得不可思议。
坚守——
早中晚都要对石斛喷雾
铁皮石斛的原产地在云贵等亚热带地区的悬崖峭壁背阴处的石缝中,根不入土,终年饱受云雾雨露的滋润。
“挂在树上的袋子,是保湿的,透气性好。”赵春芒说,这些水杉的树龄普遍在四五十年左右,成片后树下顶多有些散射的阳光,光照弱,符合铁皮石斛的背阴条件。
最难的是雾,怎么让它得到云雾雨露的滋润?“山林中常年可以,树林中一年四季可不行。”赵春芒说,他照顾这些铁皮石斛,最大的困难就是营造这样的滋润环境,这个环境有了,微环境下的温度等,才和山林中接近。
为了营造这样的生长环境,赵春芒想了一个办法,每天拿着喷壶,早中晚一棵棵树喷雾水,这样铁皮石斛就如被云雾“包围”一般,有利生长。
“1200多棵树喷完,手臂都酸得不行。”赵春芒称,才开始的那段时间,经常觉得手臂渐渐没了知觉,每次喷完要很久才能恢复如常。
谁也没想到,就这么日复一日早中晚喷雾水,赵春芒坚持了5年,他称,这源于自己喜欢上了这种植物,有了感情。
心声——
望它们成湿地“原住民”
水杉林下有小河,水系四通八达,这些靠湿地自身涵养的水源,水质很好。“动物要保持野性,植物也一样。”赵春芒说,他日复一日地营造适宜的生长环境,就是让这些铁皮石斛有着山林生长那样的“野性”,接近野生的原始习性,才能保证它们最大的药用价值。
“如果照顾不好,它们的糖度就会下降,药用性也大大降低。”赵春芒说,令人欣慰的是,经检测,他精心照顾的铁皮石斛和野生的相比,多糖含量、浸出物含量药用成份很接近。
铁皮石斛已被列为国家二级濒危植物,在赵春芒看来,只有通过科学种植,满足药材市场的需求,才能保住野外的铁皮石斛不被采尽绝种,因此,他这么多年单调而又辛苦的坚守,是值得的。
“北有人参,南有枫斗”,枫斗,其原材料就是铁皮石斛,花、茎、叶、根都可以入药。目前,宝应湖国家湿地公园是国内唯一一家最大的野生态水杉林铁皮石斛种植基地,每年都吸引不少游客参观。
尽管已64岁,赵春芒说他还会继续坚持,等干不动了,就收个徒弟,将照料铁皮石斛的手艺传承下去,守住它们,希望它们能最终适应下来,成为宝应湿地的“原住民”,到了那时,人们再提及珍贵的铁皮石斛,也会想到它也可以在宝应湿地林中生长。
(来源:扬州发布 编辑/方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