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治疗是新冠肺炎危重患者在出院前必须迈过的一道坎。很多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肺功能损伤。即便脱离了呼吸机,也难以立刻脱离氧疗。最简单的呼吸这件事,也需要经过康复锻炼才能实现,更别说生活自理了。53岁的肖军是武汉金银潭医院的新冠肺炎患者,近日,在躺了近50天后,终于“站”了起来,而幕后的功臣,则是一群喜欢“折腾”她的人。
肖军是一名警察,在照顾父亲时不幸感染新冠病毒,2月14日入院不久后便卧床不起,2月17日气管插管、呼吸机治疗。3月23日,江苏省人民医院援武汉重症医疗队接手肖军的治疗。 虽然3月10号肖军就已经拔除了气管插管,但是状况并不好。
江苏省人民医院援武汉重症医疗队队员纪婕介绍,根据肖军的身高体重,应该有2700毫升的最大吸气量,但当时,她的最大吸气量只有500毫升,只能达到她自己的正常值的1/5左右,即便躺在床上,只要张口吃个饭,血氧饱和度就会掉到百分之七十几到百分之八十左右。
据主治医生梅勇说,当时肖军情绪非常低落,对未来的生活没有信心。由于肺活量不够,肖军只能躺在病床上,依靠高流量高浓度吸氧,维持生命。医疗队一方面对她进行心理辅导,另一方面对肖军的吸气功能、呼气功能、呼吸肌力量等做了针对性的评估,制订了体位管理、上下肢活动、床边坐立等8个方面的训练计划。
恢复肺功能的每一步都非常艰辛,很多常人轻而易举的动作,对肖军来说,却都是挑战。在江苏省人民医院护理团队的努力下,慢慢地,肖军能坐起来了,纪婕回忆:“第二次给肖军做治疗的时候,做了三分钟脉氧就下来了,当时肖军心率也快,她就一边喘着一边跟我说,‘就你折腾我,但是你折腾我了以后,我知道你是对我最好的,所以我也跟你最亲’。”
纪婕深知,康复过程中,患者需要极大的毅力。为了鼓励肖军坚持下去,她在自己的防护服上画了一幅画,叫《回家》,因为纪婕知道,肖军最希望的就是回家,再陪陪孩子。
每次纪婕进舱,都会盯着肖军锻炼,密切关注体征指标变化,随时调整训练方案。这个过程中,肖军充分感受到了这群医护人员的暖心。 3月31日,是肖军的生日,医护人员特意为她准备了寿面和生日蛋糕,让肖军十分感动。医生们鼓励她,已经跑了80%,剩下的20%,循序渐进,一定能早日站起来。按照训练计划,肖军每天坚持练习,10天后,4月3号,在躺了将近50天后,肖军终于能下地行走,她兴奋地请医护人员帮她拍下视频发给孩子看。
4月7日 肖军脱离高流量吸氧,目前 肖军生活已经能完全自理,能恢复成这样,肖军说,和江苏队所有医生护士的帮忙分不开。纪婕则表示,目前“关口前移”在新冠肺炎患者救治中,是公认的有效举措。对这些病人来说,“康复前移”也同样重要。“康复不是患者出院以后才开始的事,在病人卧床治疗的时候,就需要足够重视。”
截至4月10号0时,武汉现有确诊病人仅剩348例,其中重症病例101例,希望在所有白衣天使的努力下,这些数字早日清零。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周婷婷 编辑/韩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