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勤俭在《群众》杂志发文 让千年运河留下新时代的江苏印记

2020年04月10日 16:58:26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进入人间最美的四月天,大运河也迎来了一年中最美的时节,漫步河畔,看水道逶迤、夹岸扶疏,心情不免大好,让人忍不住想要分享一篇与大运河有关的文章。

  这篇题为《高标准高水平高品位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文章,今天刊登在今年第7期《群众》杂志上,作者是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这篇文章也是娄勤俭去年9月在考察检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时的讲话。

  熟悉江苏的人都知道,作为大运河的核心段,江苏段是全线历史最悠久、文化遗存最丰富、活态利用最好的河段,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积蓄千年文化势能的“超级IP”。

  “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近年来,江苏正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扛起“千年大计”的历史责任,把建设大运河文化带作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重大工程、文化建设高质量的重要载体,纳入工作大局、摆上重要位置。

△2019年9月18日至21日,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在徐州、宿迁、淮安、扬州调研考察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情况

  据小苏观察,省委书记娄勤俭近年对大运河进行了10多次调研,作出20多次指示、批示。更在2019年9月18日至21日,用三天半时间,率有关设区市和部门负责人乘船沿河进行考察检查。

  当下,江苏正立足疫情防控常态化,全力推动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许多被疫情耽搁的重要事情正加快推进。此时,娄勤俭在省委机关刊物上发表署名文章,传达了一个清晰的信号:推动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再发力,要“让千年运河留下新时代的江苏印记”。文化建设与环境保护,与经济复苏、疫情防控一样都是“等不得”“慢不得”的大事,必须统筹抓好。特别是在当前各行各业全力加快招商引资、加快项目建设、推动复工复产之际,更要注重践行新发展理念,不能忽视文化保护与传承、环境保护与建设。

  文章中,娄勤俭围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重点工作,从“保护大运河的重要性”“江苏怎么做”“工作着力点”三个方面给出了“江苏回答”。

  深刻理解

  大运河“流动的文化”

  “平时我们大多从资料上看大运河、部分地了解大运河,这次调研,真正行走在大运河上,才更深刻地理解了总书记为什么说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才更真切地体会到大运河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文章第一部分,娄勤俭用两个“更”谈了江苏加快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意义。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据小苏观察,对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这位省委书记可谓是十分 “上心”。

  早在2017年11月,娄勤俭就任江苏省委书记后的首次调研就去了有着“中国运河之都”美誉的淮安,此后还专门赴镇江、扬州、徐州等地进行了多次专题调研,为了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他专门会见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总设计师张锦秋、考察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建设现场,出席2018世界运河城市论坛、首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本人更是亲自担任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

  对同一个议题,既亲临现场、亲力亲为,又听取建议、集思广益,对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的理解,自然也是颇具“发言权”的。

  文章中,娄勤俭谈了三方面的理解:

  1、大运河是流淌千年的一脉活水。

  “这几天,我们乘船从徐州沿运河而行,看到河面很宽阔、运输很繁忙,充满了生机活力。”文章中,娄勤俭结合乘船经历,谈了对大运河运输作用的直观感受,表示大运河江苏段至今仍然水量丰沛、通航良好。

  小苏不由想起,娄勤俭曾在与国家有关部门负责人会见时,谈到大运河江苏段与长江三峡运力的比较。这次在文章中,娄勤俭用详实的数据,阐述了大运河运输功能保持最为完好。大运河江苏段河道最宽的地方接近2公里,通航里程达687公里,年货运量约4.8亿吨,这样的运力就是与长江一些区段相比也毫不逊色;扬州邵伯船闸,年过货量高达2.5亿吨,是长江三峡船闸的近2倍,还创造了日通过108万吨的全国内河船闸最高纪录。他坦言,这次调研看了,“实际情况还超出了预期”。

  这些足以说明,大运河虽流淌千年,但至今仍奔腾不息、生机勃勃。

  2、大运河凝结着先人的智慧结晶。

  文章中,娄勤俭对大运河江苏段的治水、漕运、水利开发工程设施如数家珍,既列举了淮安的清口水利枢纽、大运河扬州段三道弯改造等蕴含着古人水工智慧的水利工程,又列举了扬州江都水利枢纽等现代水利工程典范,他表示,现代科学技术赋予水工文化新的活力,大运河积累的祖先智慧随时代不断进步、福惠后世子孙。

  3、大运河是熠熠生辉的文化瑰宝。

  运河生则城市生、运河兴则城市兴。仅江苏段而言,就座落着1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9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12座历史文化名村,留下了数不胜数的文化遗存,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就有28处。娄勤俭在文章中结合调研感受,列举了徐州户部山、宿迁皂河镇龙王庙行宫、淮安盱眙县古泗州城等因河而兴的历史名城,以及邵伯、河下、皂河、窑湾等枕河而建的众多古镇,用优美隽永的语言勾勒出一幅“运河文化图鉴”,他表示“这些特色浓郁的文化元素,都源于大运河的南来北往,融入了寻常百姓生活,为我们带来了无尽福祉。”

  基于以上三方面的理解,娄勤俭在文章中进一步指出,总书记讲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不仅仅在于大运河是运输水道,更是传承千年的文化动脉;是经济带,更是丰富多彩的城镇带、文化带。“可以说,大运河是活着的文化载体,是滋养江苏发展的生命之河、灵性之河。”

  以科学的理念

  统筹推进保护传承利用

  水运文运连着国运,水脉文脉连着国脉。如何深入领会、坚决落实习总书记“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的重要指示要求,是摆在沿河各省的必答题。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高位推动下,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全面布局起势:

  搭建了“一组、一办、三专项组、一基金、一智库、一国际组织、一展会、一法规”的组织架构和保障体系;初步构建了“1+1+6+11”规划体系;各地各部门统筹做好遗产保护、文化传承、河岸整治、生态修复、产业发展、资源利用等各方面工作;大运河立法、文旅基金设立、研究院组建、出版工程实施、大运河博物馆建设等具有开创性意义;世界运河城市论坛、首届大运河文博会等成功举办,推动江苏运河文化走向世界……

  江苏的工作,也在国家层面得到了肯定:

  国家《规划纲要》中江苏纳入核心区的县(市、区)、纳入六大文化高地建设的城市数量、纳入国家工程的重大项目也是运河沿线省份最多的,《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也明确大运河江苏段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唯一的重点建设区。

  虽然取得了亮眼的成绩,但江苏也清醒的认识到,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娄勤俭在文章中表示,全省上下一定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树立科学的理念、发展的眼光,把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把江苏段打造成为走在全国前列的先导段、示范段、样板段。

  娄勤俭从文化保护传承、环境治理修复、资源开发利用三个方面作了阐述,划出了“十二字”的重点:

  1、文化保护传承要有“继往开来”的思想。

  ——“继往”,明确这些大运河文化遗产和关联资源的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做好沿线重要文物考古、研究和认定,摸清底数、建立档案,抢救性保护濒危非遗项目和历史文化风貌,决不能割断历史文脉;

  ——“开来”,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多角度挖掘和展示大运河文化内涵和现实价值,推动大运河从“地理空间”走向“文化空间”,让大运河丰富的历史遗存从静态变为活态,让运河文化在现代活化复兴,更好地服务今人、传承后人。

  2、环境治理修复要有“道法自然”的态度。

  ——要遵循自然规律。娄勤俭列举古人兴建七河八岛、归江十坝,顺应水流动的规律,在水满时引导入江,在水少时蓄水以用的例子,表示要传承古人这种理念,实施柔性治水,修复河道自然形态、湿地系统,构建自我调节、自我净化的运河水系。

  ——要遵循历史规律。他表示,展示运河文化一定要拉开历史维度,展现历史演变、经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变迁的完整过程,体现历史纵深,并与现代文明串联起来。保护修复历史遗存,还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有的古镇、历史遗存本来就枕河而建,应当在尊重历史事实、还原历史原貌的前提下进行保护。

  ——要遵循文化发展规律。不能孤立看待文化遗产,而是要将运河文化与地域文化、人文、风土、民俗等文化附载一体保护,注重建筑风貌与文化内核的一致性,在加深对文化内核认识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周边整体环境。

  3、资源开发利用要有“融合共生”的理念。

  ——要把功能发挥作为基础。在不少地方运河河道干涸的情况下,江苏段的综合功能依然活跃,这是推动大运河江苏段保护传承利用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的重要基础。

  ——要始终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这一宗旨,充分发挥大运河在交通运输、水资源利用、农业生产、防灾防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让大运河更好地融入当代、服务为民、造福于民。

  ——要与产业发展相互融合。用好用活大运河这个蓄积千年文化势能的“超级IP”,创新文化发展模式,把运河文化内化到产业形态中去,打造承载运河记忆的旅游精品线路,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形成水系特色明显的文化经济带。

  ——要与城市建设交相辉映。坚持“城河共荣”“景河共生”,将运河文化融入城市建设和生态保护之中,追求水与岸、河道与建筑、功能设施与文化景观的协调之美、整体之美,使城市风光与运河风光各美其美、交相辉映,为大运河文化注入新时代的青春活力。

  ——要与乡村振兴统筹起来。依托运河沿线的水、文化、生态、农业等资源发展一批富民产业,打造一批像窑湾、皂河、河下这样的运河特色小镇。

  用项目化思路

  推进国家规划落实

  根据国家《规划纲要》,江苏已经制定印发了江苏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蓝图已绘就、路径已明确,如何落实好国家规划?娄勤俭在文中作出了明确回答——要坚持以项目化思维来推进任务落实,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要体现至高性。

  开展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一定要有历史的视野、长远的眼光,努力建设一条与大运河的历史地位、资源禀赋、时代要求相匹配的高水平文化带。

  娄勤俭表示,要集中力量推进“国字号”、有影响力的大项目,体现江苏在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上的最高水平,决不能因为认识不足而留有遗憾。对扬州大运河博物馆、淮安水工科技馆等重大标志性项目,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品质建设,体现最高目标追求,建成传世之作,成为区域性标识,经得住历史检验。

  二是要注重系统性。

  大运河集运输、水利、文化、城市、建筑、生态于一体,是一部活的“百科全书”,这就决定了单独强调哪一个方面,都搞不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小苏注意到,在调研时娄勤俭反复强调要“保护第一、服务发展、造福人民”,其中体现的“坚持系统性思维”,也在文章中有了详细的阐述:把握好文化大系统与其他子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的内在关系、优先次序,既要突出保护这个大前提,系统推进沿线文化遗产保护、河道水系治理管护和生态保护修复,又要兼顾好航运发展、水利兴建、产业开发、城乡建设,更好地发挥大运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保障作用。在具体工作中,对于每一个项目、每一段河道、每一处风貌,都要充分体现在整个文化带中的定位和作用,做好细致、统一的规划,使每一个单元都能成为传承运河文化、做强运河品牌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是要坚持创新性。

  结合此次调研,娄勤俭在文章中表示,一些项目建设还存在同质化现象,一些博物馆展览馆缺乏实物支撑,文化呈现不够鲜活、特色不够鲜明。他指出,要坚持一馆一主题、一馆一特色,征集展示一批代表独特地域文化的文物史料,善于用现代科技表现手法,用精致优美的笔触,书写好别人模仿不来的运河故事。要在资金投入、要素保障、区域联动、监督管理、考评激励等方面创新体制机制,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供保障支撑。

  四是要严守规范性。

  江苏省在全国率先进行了大运河立法,小苏注意到,去年12月,江苏在全国率先出台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地方性法规,将大运河文化带打造成高品位、高水平的文化长廊、生态长廊、旅游长廊。

  文章中,娄勤俭表示,各地各部门要坚持以法治完善决策、规范行为、推动规划实施,确保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始终运行在法制轨道。要严格履行项目论证、审批程序,杜绝未批先建、超越红线等情况发生,对于违背规划、乱占滥用、影响文化和生态安全的设施,该拆除的要坚决拆除,对于有些符合规划但是手续不全的项目,该完善的要抓紧完善,避免违法违规,确保文化和生态安全。

  通读此文,为江苏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思路和做法点赞,也对千年运河的美好未来充满期盼。省委书记亲自挂帅,全省上下认识不断深入,思路日渐明晰,举措更加扎实——相信大运河江苏段的建设,一定能够“高标准高水平高品味”,为传承中华文脉交出时代答卷,让这一“流动的文化”在新时代更加熠熠生辉,焕发新的生机。

  (撰稿/高彦 高涵,编辑/程梦青)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