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复工复学的有序进行,不少务工者为了生活远走他乡,而他们的孩子也再次成了留守儿童。在新冠肺炎防疫的“大考”中,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应该如何去关注与呵护?盱眙县维桥中心小学的老师们通过不间断、不缺位的关爱,让学校成了留守儿童身心上的安全岛。
4月9号,盱眙县维桥中心小学五一班班主任朱跃芳接到了学生家长电话,家里孩子“闹”脾气,不肯上学。 “他蹲那有点不高兴。”“怎么了?去学校好不好。”孙仲伟今年12岁,父母常年在外务工,他一直跟着外公外婆生活。为了多赚点钱养家,过年时也只有妈妈回来,因为疫情的影响,今年反而是妈妈留家最长的一年,也是孙仲伟最开心的一年,因为复工比复学要早,妈妈和镇上许多人一样,在孙仲伟开学的前几天再次外出务工,这让依恋父母的孙仲伟心情有些低落。
盱眙县维桥中心小学距离县城约12公里,有757名学生,97名留守儿童中,有的是孤儿,有的是单亲,他们一般由爷爷奶奶或者其他长辈看管。2月份以来,学校一直密切关注着他们每一个家庭,党员教师主动把自己闲置的手机捐给因缺乏终端而无法进行线上的学生,保证他们和其他同学一起完成线上学习。除了常规的线上教学、防疫宣传以外,还采取电话视频沟通、实地走访等措施,及时掌握孩子父母外出务工的时间,了解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并适时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孩子们对于父母外出务工的行为,在内心不舍的同时也表示理解。孙仲伟告诉记者:“我知道爸爸妈妈在外面赚钱是为了让我上学,但是他们也要注意身体,也要戴口罩,照顾好自己。”
在下午4点30分放学后,孙仲伟和自己的好朋友陆子豪来到学校的“随园夜话”乡村儿童成长营,这里是他们留守儿童的快乐基地。陆子豪的父亲也是常年在外务工,相同的家庭背景让这对小伙伴有着不少的共同话题。
“随园夜话”乡村儿童成长营定位为乡村儿童的补偿教育。学校聘请了南京师范大学德育专家齐学红教授作为孩子们的成长顾问。在成长过程中,老师给予孩子们思想品德、心理健康及行为习惯等方面正确的引导与教育。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也让留守儿童向老师敞开了心扉,把老师当成和父母一样的亲人。盱眙县维桥中心小学校长程福红介绍:“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我们需要长期面对的问题,用勤劳和智慧为祖国经济发展作贡献,但孩子们还是渴望得到父母的呵护,享受家庭的温暖和长辈的教诲,我们学校也是希望能为孩子们的成长多做一些,让他们的生活有梦和阳光,共同追逐梦想,快乐成长。”
(来源:《零距离》记者/胡艳 编辑/韩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