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武汉人民并肩抗疫的52个日夜

2020年04月09日 15:37:03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张齐,南京市六合区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专业副主任医师。2020年2月9日,参加江苏省第五批援鄂医疗队出征,赴同济医院光谷院区参加战“疫”。在武汉战“疫”的52个昼夜里,张齐义无反顾,不畏艰险,冲锋陷阵,救人危难之间,践行医者担当。3月31日,圆满完成任务返回六合后,他用这几段小文记录了自己的心路历程。

  一、说不怕那不是真话

  疫情就是命令,从接到通知、迅速报名到直奔武汉。公众和媒体会把我们这些医护工作者赞扬为勇敢的逆行者。其实,在疫情严重的巨大压力下前往湖北武汉,说不害怕,对我来说,不是真话。心里有担心,有不安,有对家人的牵挂,有对宁静幸福生活的眷恋。但从高考之后的志愿选择,到大学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再到这么多年感染科的一线工作经历,报名参“战”,义无反顾地奔赴前线,职业使然,责任使然。

  二、我们应该感谢武汉人民

  2020年2月9日,我们来到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工作。我在武汉同济医院中德院区E1区6楼工作的每一天,都被各种真情的支持理解与关怀感恩包围着:酒店里,员工们给我们提供了最优质最贴心的服务,让我们享受到了比家还温暖的生活,每到队员过生日,总能及时送上生日蛋糕和祝福;上下班的公交车上,不管是志愿者,还是公交车司机师傅,总能给我们提供了准时、平稳的全程交通服务;不管在哪里,武汉人民都给予我们最大的尊敬与爱护。

  三、疫情下动人画面让我对亲情有了更深切的理解

  在我们每天工作的病房里,除了医护工作者争分夺秒地与病毒对抗,与死亡斗争之外,可以说每一个患者都有一个又一个令人感动甚至刻骨铭心的故事:“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童话般的爱情在病床上呈现,一对金婚夫妻一起住院,互相鼓励,一起出院;“集沙成丘,集腋成裘”,团队力量,多学科合作,争分夺秒,一次又一次夜以继日的“会战”帮助危重症患者渡过难关,转危为安;“众志成城,通力合作”,医护工作者分工不分家,每个班次无缝对接,每一位病患都能得到无微不至的照顾,我们病区的特殊病人——一位老年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也得到了顺利的医治。所有这一幅幅的动人画面、一篇篇的感人篇章,汇聚成了一部万众一心、大爱无疆的抗疫伟大诗篇。

  四、多一点帮助可能就是替患者搬了一座“山”

  2020年3月9日,我值下午4点到8点的班,那个下午,让我热泪盈眶。

  我依照惯例查房,当来到33床前时,发觉患者有着明显的情绪波动,表现得异常焦急。出于职业本能,我在例行查房之后,又小声问他:有什么事我可以帮忙的?出了什么问题?过了好一会,他才悲伤地说出原因:他父亲也得了新冠肺炎,而且还是危重症,现在生死不知。虽然说疫情以来,我通过媒体已经了解了湖北以及武汉的情况,但真正来到武汉,我才明白这座光荣的城市承担了多么巨大的压力。很多家庭支离破碎,他说,他不想成为其中一员。

  我明白了患者心中的一座大山压得他已经喘不过气来了,除了自己的身体,还有家人的安危。他父亲住在同一院区不同病区,没法联系。为了安慰患者,我想办法通过病区与病区之间的沟通,了解并确认相关信息后,再把患者父亲的信息传达给患者,并给予患者必要的心理疏导,每次都和他多聊几句,努力缓解他紧张的情绪。有一天,当我准备离开病房时,患者突然走到我面前,深深地向我鞠了一个躬,我的眼泪瞬时在眼眶里充盈。

  五、收获远大于付出

  鲁迅先生说:“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面对新冠疫情,一些患者身心极度疲惫甚至脆弱,仿佛风中蜡烛,随时可能熄灭。一点关心,一句安慰,一些体贴,这些在平时很正常的医疗行为,往往可以给他们带来光亮,可以搬开压在他们内心的大石,可以鼓起他们战胜病魔的信心。

  爱因斯坦说:“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我们医护人员的人生价值,不也在这点滴付出中得以实现的吗?治病救人是我们的天职,历史也赋予了我们这样的使命,我们要用技术治疗患者伤,用温情治疗伤者痛。我们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武汉,我们不仅送去医护,也带回了记忆,永生难以磨灭。

  2020年3月29日9时53分,我们送走了最后一个患者。3月31日,我们安全回到了江苏,回到了南京,在家乡亲人朋友热烈的欢迎中回到了六合。在与战友们奋斗的日日夜夜里,我们感动于他们一张张恢复笑容的面庞,感恩于武汉人民给我们的每一次真情回馈,感慨于我们参与、见证了武汉这座城市恢复活力的历史过程。

  (来源:江苏广电南京中心站/杨威 张雨欣 通讯员/张齐 编辑/徐金吉)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