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生活“苏”味书单|美景良辰曲中寻

2020年04月08日 17:07:02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编者按:
  我苏网联合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推出我苏微阅读系列《宅生活“苏”味书单》,精选《符号江苏》系列丛书中的精彩内容,让网友在阅读中感知我苏风采,感知江苏深厚的人文底蕴。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

皆非情之至也。

  上面这一段话,源自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传奇剧《牡丹亭》。《牡丹亭》作为昆曲的传统经典剧目,是许多昆曲爱好者了解并爱上昆曲的起源。其唱词之优美,韵律之轻柔,充分体现出了昆曲,这一古老的戏曲声腔的独特美感。而今,昆曲又逐渐回归到人们的视野中,这是对被誉为“百戏之祖”的昆曲最好的文化传承。

  本期我苏小编为您推荐由俞为民著的《昆曲》。《昆曲》是《符号江苏》系列丛书中的一本,由昆曲的起源讲起,带领读者共同品味这一高贵优雅的古老剧种。昆曲作为集歌、舞、介、白各种表演手段为一体相互配合的综合艺术,在声腔、表演、脸谱、服饰上都有着其独特之处。本书从昆曲的发展历史、昆曲的艺术形式以及昆曲的经典剧目等方面,对这一传统文化艺术进行了全方位的介绍。内容深入浅出,是初学者了解昆曲的优质读本。


本书目录

  昆曲又称昆腔、昆山腔、昆剧。它发源于元末明初的江苏昆山,是与当地的音乐、歌舞、语言结合而生成的一个声腔剧种。中国戏曲与印度梵剧、古希腊悲喜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而在中国戏曲的各剧种中,昆曲是最古老的剧种,它积淀了我国古代文学、音乐、表演等各种文学艺术的精华,高雅优美,绚丽璀璨,有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的“兰花”之美称。2001年5月18日,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江苏省昆山市千灯古镇,旧称千墩

  第一章 昆曲的产生与流传

  昆曲,又名“昆腔”“昆山腔”,最早是由元代末年的昆山人顾坚创立的。到了明嘉靖年间,魏良辅对昆曲,在语言、演唱方式、演唱节奏和乐器方面进行了改革。而在魏良辅改革昆山腔后,戏曲家梁辰鱼又按改革后的新昆山腔格律创作了《浣纱记》传奇,使得新昆山腔成为曲坛“正音”,流行南北各地,出现了“四方歌曲皆宗吴门”的局面。

  时至明万历年间,汤显祖崇尚创作者个性的思想与沈璟的创作必须遵守曲律的主张产生了交锋,两个流派的这一番争论,对昆曲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将昆曲推向了新的高度。

  清代中叶,史称“南洪北孔”的洪昇和孔尚任,分别以各自杰作《长生殿》《桃花扇》轰动曲坛,再次将昆曲推向高峰。但也由此开始,昆曲走上了没落的道路。 

  清末动荡的社会,也给艺术文化带来了致命的打击,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制定了“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给濒临衰亡的昆曲艺术带来了新的生机。1956 年,浙江昆苏剧团改编的昆曲《十五贯》,在上演后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促进了昆曲在新时期的发展。

  进入新世纪,由白先勇主持、江苏苏州昆剧院改编演出的青春版《牡丹亭》再次让更多的青年人认识和了解了这一古老剧种,进而培养了一批热爱昆曲的年轻人,为昆曲的传承奠定了基础。

  第二章 昆曲的艺术形式

  音乐体制 & 角色体制

  昆曲采用的是曲牌体的音乐结构。曲牌体戏曲的曲调都有特定的名称,即曲牌名,如【醉扶归】【桂枝香】【山坡羊】等。另外,昆曲的节奏叫板眼,以击鼓节拍,强击称板,以鼓签弱击称眼;常用的板式有散板、一板一眼、一板三眼、 赠板、流水板等。

  昆剧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杂等五大类,每个角色又会根据其年龄和身份各自细分出不同的种类。

  表演功法 &表演程式

  由于戏曲是综合性艺术,演员在塑造人物形象时须用多种艺术手段。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艺术家们将这些表演手段概括为“四功五法”“四功”,即唱、念、做、打;“五法”,则是“手、眼、身、步、法”。同时昆剧在塑造舞台形象、刻画人物性格时,其身段和动作具有一定的规范,通常称为“程式”,如亮相、整冠、抖袖等。

  脸谱艺术 & 服饰

  戏曲的脸谱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人物的性格而设计的一种脸部化妆,是人物性格的一种艺术化、夸张化表现。常见的脸谱包括红脸、黑脸、白脸等。另外,昆剧的服饰,包括盔头、戏衣、戏鞋、髯等,服饰种类很多,根据剧中人物的身份、性格以及角色来确定,因此戏曲界也有 “宁穿破,不穿错” 这一说法。

  第三章 昆曲名剧与名家

  经典剧目《荆钗记》

  宋元四大南戏之一。据载《荆钗记》的作者为苏州敬先书会柯丹邱。该剧讲述了门第少女钱玉莲和穷苦书生王十鹏,突破传统道德观念,勇于追求真爱的故事。

  经典剧目《牡丹亭》

  《牡丹亭》又名《还魂记》,是汤显祖的代表作。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牡丹亭》不仅是昆剧舞台上的经典,而且是中国古代戏曲史上的名著,自问世以来,即在舞台上历演不衰。 

  戏剧名家 汤显祖

  1550—1616,字义仍,号若士、海若、海若士, 晚年号茧翁,自署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21岁中举,后因不阿权贵,只在陪都南京做闲官。万历二十一年,调任浙江遂昌知县,吏治清明,颇受百姓爱戴。著有戏曲《紫箫记》《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等 5 种传奇,其中《紫钗记》是根据《紫箫记》修改而成的,合称《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

  戏剧名家 李渔

  1611—1680,初名仙侣,字笠翁、谪凡,号天徒、 湖上笠翁、随庵主人、新亭客樵、笠道人、觉道人、 觉世稗官。生于江苏如皋,清顺治八年(1651) 迁居杭州,从此以著书卖书、创作戏曲和组织戏班演 出等为业。戏曲有传奇 16 种,现存《奈何天》《怜香伴》《风筝误》《意中缘》《蜃中楼》《凰求凤》《比目鱼》《玉搔头》《巧团圆》《慎鸾交》等 10 种,合称《笠翁十种曲》 。


   信息延伸:

  《符号江苏》系国家“十二五”重点出版项目,是江苏省重点外宣项目,被列入江苏省政府“十三五”重点规划。系列丛书精选最具代表性、最具符号意义的江苏特色文化资源,通过图文并茂、深入浅出的中英文图书,剖析历史与现实内涵,扩大江苏的文化影响力,形成江苏文化品牌。

  目前,丛书已出版五辑52册,收获了较好的社会效益,获得全国优秀美术图书金牛杯铜奖、江苏省优秀科普图书一等奖(2017、2018),入围2017“苏版好书”、优秀输出版图书。第五辑中英文版10种20册于2019年3月伦敦书展期间成功发布。


扫码关注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官方微信

  (来源: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编辑/李瑶)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