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苏网讯 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江苏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响应调整为省级三级响应,不少大学生志愿者也结束了防疫志愿服务。但是仍有一些大学生志愿者坚守在南京鼓楼医院做防疫工作,他们白天做志愿服务,晚上上网课。
"小白兔"迸发出大能量 每天喊话上千
“有没有接触过疑似病例,没有;有没有参加聚集性活动,没有;有没有最近咳嗽、发热,没有; 填好身份证号码,把单子带进去给医生看。”在南京鼓楼医院8号门门口,志愿者庞晶瑶正在帮助一位老人填写医院疫情承诺书。
庞晶瑶是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交互设计专业大三学生,3月初报名参加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每天在南京鼓楼医院8号门门口查看市民苏康码、测温、协助填写医院疫情承诺书。从早上7点10分到下午5点,一站就是近10个小时,除了午饭时间可以稍微休息一下,她连喝口水都顾不上。
“第一天来的时候被分在了最忙的正门,一整天都没有坐下来,那时候还没有小喇叭,站在那疯狂地喊请出示苏康码。”庞晶瑶说,一天少则喊四五百遍,多则上千遍。“有时候喉咙痛到不想说话,但是你又不得不说话,因为你不能漏过每一个进入医院的市民。”
瘦小的庞晶瑶穿上防护服穿梭在门口显得尤为突出,为了不影响工作,她像扎辫子一样用绳子在防护服尾部打了结,被同伴亲切称为"小白兔"。庞晶瑶说,只要穿上防护服,她就会爆发出巨大的能量。“这种能量是因为我们把这个卡口守得很好,没有出现意外情况和没有筛查到的发热病人,我们每个志愿者觉得心里很满足,这种满足感盖过了身体上的累。”庞晶瑶骄傲地告诉记者。
虽然学校有网课,但庞晶瑶仍然坚持白天参加志愿服务,晚上上课。忙的时候,他随身带着平板电脑,在下班路上学习网课。目前她已经连续服务了近一个月时间。
上阵父女兵:父亲为鼓励女儿也参加志愿服务
“麻烦前后注意下排队间距,大家保持一米以上距离。”医院门诊大厅内,志愿者李雅婷正穿梭在各窗口前引导排队市民拉开间距。几乎每隔几分钟就有人向她咨询科室怎么走?她总能第一时间告诉对方正确位置。李雅婷说,为了给市民提供更方便的服务,她提前到医院做起了功课。“我家离医院比较近,我上岗前,先到医院从门诊一楼到五楼都逛了好几圈,记好每个科室在什么位置。”
虽然李雅婷只负责医院二楼门诊活动范围约200米的窗口,但她每天要来回走3万多步。起初,走得双腿酸痛,累到自己想放弃。为了鼓励女儿坚持志愿服务,大多时候只在女儿朋友圈点赞的父亲,毅然决定在工作之余跟女儿一起参加志愿工作,父亲在门诊3楼引导市民,女儿在医院门口和门诊2楼。
“我们上阵父女兵,主要支持女儿的志愿工作,为防疫做出自己的一点贡献。”李雅婷的父亲李宏喜腼腆地说。
李雅婷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工商管理专业,3月20日成为志愿者后,中间除了一天上网课,她每天坚持到医院做志愿服务。“我爸告诉我,他好好工作是为了家人,做志愿者是对家人和社会负责。”李雅婷说,父亲报名和她一起参加志愿者的举动深深影响了她,让她有了坚持的动力。
据了解,截至3月30日,南京市已有近3900名青年志愿者依次上岗在南京站、南京南站、鼓楼医院开展防疫志愿服务,协助体温测量、交通疏导、信息登记等志愿服务,服务群众接近100万人次。其中大学生志愿者约占三分之一,凸显青春力量。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王建华 谢健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