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92岁老人日夜守护72名英烈

2020年04月03日 14:42:12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我苏网讯  他是一名入党63年的老党员,不忘初心、勇于担当,始终践行着党员的铮铮誓言,对党绝对忠诚;

  他是一位“中国好人”,明礼诚信、乐善好义,2012年1月,84岁高龄荣登中国“诚实守信好人榜”;

  他是一名教育战线的“老兵”,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时刻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他凭着对“英烈”的无限敬仰,25年来,风雨无阻,与英魂忠骨长相厮守,深情相伴。

  他一颗丹心系陵园,先后被评为“中国好人”、“江苏好人”和徐州市“道德模范”,他是年逾92岁高龄的老党员张悍华。

  苍松翠柏、巍峨巨碑。在沛县革命烈士陵园,处处留下这位耄耋老人与72名烈士相互依守的印记。

  老人说:“这一生都在这里陪伴他们了,陪他们‘拉拉呱’。我亲眼目睹这场战斗,现在始终无法忘记当年的一切。长眠在这里的72位烈士,姓名和家都无法找到,他们是无名英雄。”

  一句承诺,一生相伴英烈

  1941年1月,沛县张堤口村浓雾漫天,八路军115师黄河支队特务连在这里同日伪军遭遇展开激战。“鬼子在高彭庄东头的井旁设有重机枪和轻机枪,他们把八路军战士逼退到张堤口的西头,集聚在一块围杀。”张悍华回忆说。残酷的战斗从凌晨一直持续到下午五点,在近千名日伪军和三辆坦克的猛烈攻击下,115师黄河支队教导四旅特务连的74名战士只有两人突围成功,其余72人全部壮烈牺牲。

  战斗结束后,张悍华和群众一起将牺牲的战士悄悄埋葬,群众无不扼腕痛惜,年少的张悍华流着眼泪说道:“叔叔们,安息吧,我会常来看你们的。”

  为了这句承诺,每逢清明节,张悍华都去祭拜烈士。1995年,从中学校长岗位上退休的张悍华听说当地需要一名烈士陵园管理员时,二话没说,不要分文报酬,就搬到了烈士陵园,这一住就是25个年头。

  践行初心,不负先烈英灵

  2009年8月,江苏省“慰烈工程”实施后,744名散葬烈士搬迁至陵园内集中安葬,鸳楼革命烈士陵园更名为沛县革命烈士陵园并开始扩建。年龄已达八旬的张悍华每日在工地上奔波,几乎参与了其中所有大大小小的施工和革命烈士墓的迁移……

  几十年如一日,700多个墓碑,张悍华每天都擦拭一遍,为了让烈士的墓园有花有草,四季常青,他义务植树上千棵。园内房屋砖瓦、花草植被坏了,张悍华就喊来子女帮助修补,陵园维护资金不够,张悍华就从退休工资中拿来填补。老人总是说:“宁愿苦了自己,也不能愧对了烈士。”

  为烈士寻亲,为英雄找家。25年来,张悍华老人奔走各地各单位查阅大量资料,至今仍查不到一名烈士家人。每到清明节,看到陵园其他烈士都有亲人祭祀,而72位烈士一个亲人都没有,老人就十分伤感,老人这一生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找到英烈的家属。

  有人问:“老张,像你这样起早贪黑守护烈士,图个啥?”张悍华说:“我受党教育多年,这点苦、这点累,比起烈士抛头颅、洒热血又算得了什么!没有这些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哪有咱们今天安稳的日子……”话语间,老人眼中泪光闪烁。

  铭记使命,传承爱国主义

  作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中小学校、机关单位和社会团体经常来祭扫陵园,一年多达6万人次。每次,张悍华都会担任义务讲解员,宣讲烈士们的英勇事迹,告诫人们勿忘革命历史,珍惜美好生活。

  作为一名教育战线的老兵,张悍华十分关心青少年儿童的成长。平时,他经常到中小学校作革命传统教育报告,不图名利、不遗余力。这些年来,张悍华已记不清去了多少学校,作了多少次报告。

  “别人家的老人都在清闲安享晚年,我的外公,90多岁还在上班。有人说我们子女不孝顺,我们知道尊重他、爱他的最好方式就是支持他,只是苦了老人家!”老人外孙女说。

  寒来暑往,夜雨秋风,几十年如一日,老人仍执着如初,默默相守……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高涵 通讯员/李弘非 陈刚 叶正会 编辑/国正)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