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城市的地下有着迷宫一样密密麻麻的管道、线路,供水、供电、供气、通讯等各类管线就像人体的血管和神经一样为城市供给着养分和讯息。如何确保地下管线这项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规范建设和安全运行?南京市建委今天上午对《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安全管理的通知》进行了权威解读。
经过20天连续奋战,3月底,北京西路危旧燃气管道消险改造工程正式完工,2.3公里长的燃气管道“脱胎换骨”,重获“健康”。
截至目前,南京范围内电力、通信、给水、排水、燃气、热力、工业管道、综合管廊和不明管线约16万多公里。南京城市地下管线安全管理水平逐步提升,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通过建章立制,不断规范各方行为。
“近年来,我市发生大小施工破坏水、电、气、通信管线事故百余起,影响了地下管线的安全运行和保障供应,影响了城市运转和市民生活。分析事故原因,既有野蛮施工、违反技术规程、不规范操作的原因;也有管线交底制度未落实、管线保护措施未到位的原因;还有管线资料掌握不齐全、与实际情况偏差较大等原因,需要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强风险防控。”南京市建委总工程师石平府介绍说。
这一背景下,由南京市建委牵头,联合市规划资源局、发改委、城管局、水务局、交通运输局、绿化园林局,七部门共同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安全管理的通知》,对城市地下管线规划建设和安全管理的几个重要环节明确了具体管控要求。
南京市建委总工程师石平府介绍了《通知》中的创新亮点。与以往不同的是,新的通知要求进一步理清了部门监管职责和各区网格化管理责任,加强工作协同联动。
“坚持‘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要求,严格落实参建各方主体责任、各区属地管理责任、部门行业监管责任,开展日常检查和联合执法,依法规范建设行为,促使参建各方自觉加强文明施工和现场精细化管理。建立健全城市地下管网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机制,夯实基层管理基础,织密安全监管网格,形成‘属地吹哨、部门报到’条块结合监管工作体系。”
与此同时,优化前期信息告知和开工检查,强化管线保护要求。“推动管线保护方式创新,通过全市‘多规合一’业务协同平台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相关主管部门办理审批事项时,加强信息共享和提醒申请人管线保护要求。完善开工检查制度,对四方交底材料、现场安全警示标志及围挡的设置、现场专职安全员的配备等情况进行检查。”石平府说。
此外,健全信用评价体系,强化信用约束。记者了解到,从以前侧重于事故后的处罚,到现在“隐患即事故”的管理要求,对日常检查发现未进行四方交底、未执行管线保护方案、未落实安全风险隐患整改等问题的施工单位,今后这些行为将作为不良行为记录,纳入信用评价系统,形成“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信用约束机制。拓展公众参与、信息公开、举报奖励等渠道,接受社会监督。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姜奇卉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