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清明期间疫情防控仍旧持续,为避免人群大规模聚集,线下祭扫受到一定限制,云祭扫、网络祭扫、视频祭扫等方式开始被大家逐渐接受。变化的是祭扫形式,不变的是无限追思,随着清明的临近,越来越多的市民加入到网络祭扫的行列中来。
5G连线直播祭扫受青睐 拉近时空传递思念
今天(4月1日)上午8点半,南京雨花功德园正在通过5G连线的方式,将一家来自南京、海口、合肥等地的兄弟姐妹聚在一起。工作人员代献鲜花、供果,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深深思念。而在手机另一端,祭扫视频正在网络直播。
网络祭扫市民告诉记者 :“今天感觉还是相当好,不错。以后我们想,能够到现场的话就到现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也有走不动的时候,这种方式开始可以继续下去的。”
墓园方面告诉记者,有些市民平时对网络祭扫没有概念,总觉得不太能接受,但今年有了直观的感受之后,不少人的观念在悄悄发生变化。
南京雨花功德园工作人员朱华建说:“在我们的思想里面,可能是年轻人对网络祭扫比较能接受,没想到现在的老年人反而跟我们预约的人数,比往年逐渐增多。我们每天差不多电话预约到二三十个。”
各地网络祭扫平台上线 "云"祭扫人群突破百万
除了网络直播祭扫,墓园还推出了普通版的线上祭扫,市民点击后输入亲人的姓名,可以用虚拟形式为逝者献花、进香、点烛来表达哀思,目前上线祭扫已近2万人。此外,今年南京还首次推出了"宁思念"在线祭扫平台,自3月19日正式上线以来,在线祭扫人数已经超过了21万人。
南京市殡葬管理处宣教科科长杨凌说:“目前有二十多万市民通过宁思念的平台进行了网络祭扫,这也说明这几年我们清明祭扫的理念在逐步改变,其实清明祭扫也不一定非要到现场来,只要心意到了,一样可以达到祭奠先人的效果。”
而除了南京以外,江苏其他地区的网络祭扫同样大幅增加,比如"淮安云祭祀"平台开通上线,公众可通过扫码关注"淮安云祭祀"微信公众号在线祭祀,进行网上献花、点烛、祭拜等仪式。在宿迁,自3月24号活动启动以来,参与"云"祭扫的人次已突破130万。
民俗专家:清明节日的精神传承没有变
专家表示,网上祭扫不仅是非常时期的应急之举,也是互联网加时代的一种新的祭扫方式,在很多游子眼里,网上祭扫满足了他们"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现实需求,虽然改变了传统形式,但是骨子里的精神仍保持不变。
南京民俗专家侯印国说 :“对于这个节日来说,更重要的是它背后,人与自己的先祖,这种家族的历史记忆,人与自然、人与春季美好的风景之间的关系。到了今天我们过清明节的方式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比如说网上的祭扫慢慢代替线下的扫墓,我们春游娱乐性的活动慢慢在增多,它在形式上是有变化的,但是节日精神的传承上并没有变化。”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钱进 编辑/国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