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残联积极落实《关于印发新型冠肺炎疫情心理疏导工作方案的通知》关注疫情期间残疾人心理援助

2020年04月01日 19:35:01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在我们身边,有一个特殊群体:残疾人士。相比健康人,他们更容易受到疫情的负面影响。他们中有些人因行动不便,在家时可能陷入物资短缺的困境,从而感到无助和绝望;有些人可能低于一定的心智水平,不理解外界具体发生了什么,但会受到家人恐慌的感染,变得烦闷、急躁,甚至采取攻击行为来表达情绪……

  为此,近日,南京市残联积极落实《关于印发新型冠肺炎疫情心理疏导工作方案的通知》,下发了《关于做好残疾儿童开训前准备的通知》等文件,认真做好残疾人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工作。

  南京市江宁区心理学会成立了“疫情防控心理专家志愿服务团”,面向残疾人群体提供针对性服务,帮助他们构建起心理健康体系。

  先评估,再调适,后咨询

  心理学会以《增强心理免疫能力,抗击新型冠状病毒》为题创作并通过微信公众号推出了心理科普文章,提出“先评估,再调适,后咨询”的三部曲基础解决方案,为残疾人提供了在线评估、在线调适、在线咨询的便捷渠道。 

  开通心理援助服务热线

  开通心理援助服务热线,采取电话沟通渠道,普及残疾人康复知识和疫情防控知识,指导残疾人家属安排好家庭康复和生活,及时了解残疾人及家属心理问题,缓解残疾人因疫情宅家的情绪。疫情期间,累计完成3355位残疾人精神健康状况和受疫情影响情况的电话摸排,及时评估残疾人心理风险,防范因心理压力引发的极端事件,同时也为其家属提供了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服务。 

  创作心理调适“安心广播”

  梳理总结热线服务过程中发现的残疾人典型心理问题,精心创作21期心理调适“安心广播”,介绍了21种残疾人简便易学的自我心理调适方法。该系列有声心理科普作品受到残疾人士的普遍欢迎,经中国盲文出版社编审后,目前已与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联合,以“空中心理课堂”形式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网络平台发布,帮助全国残疾人及亲友、残疾人工作者有效疏解不良情绪,提高心理免疫能力。

  残疾人需要心理疏导的主要原因:

  一是内心敏感。残疾人的情感比一般人丰富、敏感,而且自尊心更强。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在外人面前,他们有时会表现的很坚强、很冷漠,有时还会拒绝别人善意的帮助,只有当一个人的时候,他们内心的无助和脆弱才会流露出来。

  二是沟通障碍。一些残疾人(比如视力残疾人、听力言语残疾人等),在疫情发生后,面对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突然变化,他们可能由于信息获取的滞后和障碍,不可避免地瞎猜、瞎想,越来越无所适从、心烦意乱。

  三是容易紧张。残疾人特别是肢体残疾人,对躯体感觉也比普通人更敏感,身体的疼痛与变化往往也容易引发他们的恐慌。

  四是自我封闭。有些智力残疾人或精神残疾人,他们的心智水平低于普通人,缺乏自理能力,面对疫情带来的影响他们难以理解,往往产生抵触情绪,以异常行为方式来发泄。

  五是习惯外归因。不少残疾人喜欢抱怨,遇事总认为是外界的责任。尤其在疫情爆发后,生活更加不便,因此他们就抱怨社会不公,抱怨社区对自己帮助不够,抱怨家人不关心自己等等。

  对残疾人开展心理疏导的几点建议:

  一是帮助残疾人学会与不完美的自己友好相处。残疾人可以罗列出自己在疫情期间的优势,合理找到以优点弥补缺点的方法,通过以长补短来接纳自己的缺陷,经常以优势视角鼓励自己,渐渐不再畏惧他人的目光,坦然接受他人的好意。

  二是引导残疾人学会如何应对疫情这样的危机。残疾人可以学习积极的自我暗示法,想象自己自如应对隔离、自主防护、做自己喜欢的事时的场景,或者通过适当运动、听音乐、看电视娱乐节目等方式,将注意力聚焦在积极生活上。

  三是为残疾人传授呼吸放松法、蝴蝶拍、保险箱技术等调节心理压力的技术。残疾人可以通过有规律的深呼吸放松身心,通过像蝴蝶拍翅膀一样拥抱自己增加安全舒适感,或者通过想象保险箱把压力事件放进去等方法缓解压力。

  四是鼓励残疾人学会积极倾诉。每当遇到困难时,一定不要独自硬扛,要学会将内心的苦恼、自己的困境等向家人朋友、残疾人工作者、社区工作人员等倾诉宣泄出来。特别是作为残疾人工作者,要鼓励残疾人学会正确的表达情绪,如学会说“我生气”“我不安”“我不敢”等语言表达,而不只是通过攻击等行为发泄不满。作为残疾人的家人和亲戚朋友,也要耐心、用心倾听,切实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

  五是引导残疾人在遇到问题时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理解社会中其他人的难处,遇到问题时能尝试积极反思自己的问题,并思考下一次如何改善,或者残疾人也可以通过记日记、画画等创作型的活动,帮助自己归纳总结疫情防控期间遇到的问题和挫折。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许宸 通讯员/南京市残联 编辑/沈源)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