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江苏实施方案》正式向社会公布。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交通厅、省工信厅、省生态环境厅以及苏州市相关负责同志就相关热点话题回答记者的提问。
长三角地区在我国区域发展整体格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面积35.91万平方公里,江苏占29.8%;2019年末常住人口2.27亿人,江苏占35.5%;GDP23.73万亿元,江苏占42%。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江苏实施方案》共分为总体要求、区域联动、重点任务、组织保障四个部分,围绕国家《规划纲要》确定的战略定位、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按照全面贯彻《规划纲要》部署、充分体现江苏特色优势、抓好多重国家战略叠加机遇、明确重点工作任务分工的要求,明确了我省需要落地落实的重点任务、重要事项、重大政策共60条,是我省贯彻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任务书”和“线路图”。
在发布现场,省发改委主任李侃桢表示,方案有这样三个特点:明确了贯彻实施国家战略的总体要求。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同“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叠加,为新时代江苏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机遇。《江苏实施方案》强调,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以《规划纲要》为行动指南,在服务一体化中担当重大使命,在融入一体化中拓展发展空间,在推动一体化中实现高质量发展。明确要围绕“一极三区一高地”的战略定位,准确把握“创新共建、协调共进、绿色共保、开放共赢、民生共享”的基本原则,落实“六个高质量”要求,加快产业创新、基础设施、区域市场、绿色发展、公共服务、省内全域“六个一体化”,率先探索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和路径模式,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努力建成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
明确了贯彻实施国家战略的分阶段目标。《江苏实施方案》对照《规划纲要》,结合我省实际,明确了分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具体指标。到2025年,区域一体化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产业创新、生态环保、市场开放、公共服务等领域基本实现一体化发展,跨界区域、城市乡村等区域板块一体化发展达到较高水平,全面建立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新征程中走在前列。到2035年,区域一体化发展达到较高水平,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建成,成为最具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强劲活跃增长极。城乡区域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公共服务水平优质化并趋于均衡,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全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走在全国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前列。同时,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研发投入强度、5G网络覆盖率、跨界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单位GDP 能耗等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具体指标进行了量化。
明确了贯彻实施国家战略的具体路径。江苏具有制造业发达、科教资源丰富、开放程度高等优势,但苏南、苏中、苏北发展还不协调不平衡,高质量发展需要增创优势、补齐短板。《江苏实施方案》据此从区域协调发展、打造强劲活跃增长极两大层面,明确了贯彻实施国家战略的重点任务。在聚焦“一体化”合力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方面,提出主动服务、积极支持上海发挥龙头作用,充分集成江苏优势,加强与浙皖战略协同,深化“1+3”重点功能区建设,在长三角一体化框架下加速全省域一体化发展,并从强化区域联动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进跨界区域共建共享3个方面,明确了9条重点任务。在聚力“高质量”协同打造强劲活跃增长极方面,围绕建设协同创新产业体系、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强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加快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全面扩大对外开放合作、创新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和合力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等7个方面,明确了51条重点任务事项。其中,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由我省苏州市吴江区、上海市青浦区、浙江省嘉善县“两区一县”组成,总面积约2300平方公里,吴江区是面积最大的,约占示范区总面积的51%。同时,《江苏实施方案》还从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推进机制、强化政策支撑、强化督促落实等4个方面,明确了推动《规划纲要》《江苏实施方案》落实的保障措施。
如何抓住用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机遇,激发强劲新动能,构筑活跃增长极?省发改委副主任徐光辉介绍,对于江苏而言,重在把握“一盘棋”“一体化” “高质量”三大关键,放大比较优势,增创竞争优势,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产业创新中心”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一是发挥好江苏制造业发达的优势,加快实现由“世界工厂”向世界级产业集群提升。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苏浙皖“各扬所长”,江苏最大的长处就是制造业。目前,江苏制造业总产值约占全国1/7、全球3%,总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我们将抓住现代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着眼“空间相对集聚+功能深度耦合”,致力“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加快培育工业互联网、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集群,大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5G、人工智能)、高端智能装备、生命健康、绿色安全技术、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产业科技创新,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打造“世界工厂”2.0版,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
二是发挥好江苏科创资源富集的优势,加快由“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提升。江苏科教资源丰富,拥有百位“两院”院士、15所“双一流”高校、11座国家创新型城市、18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5个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25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区域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前列。我们将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最大限度解放生产力、释放创新力,坚持创新创业创造大生态逻辑,内有筋骨,外有平台,强化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突出南京和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发先行,加快建设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加强与上海金融中心、科创中心紧密对接、互为支撑、联动发展,超前布局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产业创新中心,积极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不断释放“协同创新+人才集聚”效应,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双向融合,擦亮“江苏智造”品牌、“江苏创造”名片。
三是发挥好江苏开放程度高的优势,加快由“引进来”向“引进来”“走出去”双向开放提升。江苏拥有省级以上经济技术开发区117家(国家级26家、省级91家),“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大国家战略叠加,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建设,在新时代国家对外开放和协调发展的大布局中优势更加凸显。我们将正视当今世界产业分工体系大调整大重构的机遇和挑战,充分用好江苏通江达海、开发开放载体平台多的优势,以“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为总揽,坚定不移在更高起点深化改革,坚定不移在更高水平扩大对外开放,加快打开沿海地区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的“瓶颈”,推进长江两岸加速融合发展,推动苏北地区全域融入一体化,创造世界一流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全面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合力打造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
近一段时期,统筹推进疫情联防联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是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保障。记者了解到,疫情发生以后,江苏与沪浙皖两省一市紧密携手,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充分发挥一体化发展的协同优势,统筹推进疫情联防联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先后建立了确诊和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信息互通(包括及时通报境外输入型风险防控信息)、健康观察解除告知单互认、重大防疫管控举措相互通报和省际协调事项交办制度、重要防疫物资互济互帮、供应保障和恢复生产人员物资通行便利、医疗诊治方案共享和危重病人会诊、应对长三角公共安全事件和应急管理等7项协同机制,和长三角健康码互认通用、产业链复工复产协同互助、企业复工复产复市就业招工协调合作、跨区域交通等基础设施加快落地协同会商、区域经济政策协调通报等5项工作机制,“一体化”的显著效应加快释放,为长三角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双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此外,江苏省相继出台实施了推动经济循环畅通和稳定持续发展50条政策及服务指南152项办理事项、支持中小企业22条政策、稳外贸稳外资22条政策,得到了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 记者/杨尔希 夏敬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