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场上,有这样一群人,岁月不经意间染白了他们的双鬓,却不曾改变他们无私奉献的忠诚本色,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尽责履职,勇于担当,践行着人民警察的初心和使命,你问他们是谁?他们会回答——“我是老民警”。
袁正和:站好最后一班岗,助力企业复产
3月9日,是镇江丹阳市公安局治安大队民警袁正和正式退休的日子。拿到退休证的那一刻,这名有着36年党龄、9年军龄、32年警龄的老民警,忍不住哽咽了。
2月10以来,丹阳市各单位陆续复工复产,不到一个月就要退休的袁正和,主动请缨加入丹北镇企业复工复产疫情防控督导组。老袁的妻子在上海照顾女儿,家中有87岁的老人需要照顾,他自己又有高血压,但在抗疫期间,他从没因为工作有一丝怨言,更没因为即将退休或身体原因向组织申请照顾。
“自己遇到的都是小困难,国家遇到的才是大困难。”袁正和说,关键时期,他更能感觉到,身为警察的一份光荣。他深入企业一线,帮助复工企业检查疫情防控、安全生产方面有没有严格遵守规范,在督导中,袁正和发现某医药企业准备研发生产某型消毒防护用品,他立即向治安大队汇报,主动介入对接,在1天内指导企业完成备案手续,让企业迅速投产,第一批消毒物资成功送达火神山医院。一个月不到的时间里,袁正和共督导检查企业100余家,开展疫情防控宣传200余次,发现问题20余个并逐一指导纠正。
李宏根:做好境外归来人员的“摆渡人”
今年58岁的民警李宏根,是镇江句容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大队的一名老民警。3月6日,大队组建了“境外归来人员收防组”,需要两名民警轮班从机场和高铁站等地转运境外归来人员,严防境外疫情输入。接到通知的那一刻,老民警李宏根没有丝毫犹豫,直接报了名。
境外返回人员是当前疫情防控工作的重点,每次一接到单子,李宏根就戴上口罩和护目镜,驱车前往接驳点,对接医护人员、核对转运人员信息、送至指定隔离点……“转运最重要就是准时,我们必须保证随到随接,迟一分钟也不行,避免等待引发风险。”执行转运任务期间,半夜两三点接到调拨单是常态,为了不打扰到家人休息,每天深夜回家的李宏根单独睡了一个房间。
转运过程中,不少人有担忧、有情绪,李宏根还要负责解答相关问题、解决合理诉求、做好心理抚慰。3月12日,李宏根在隔离点安置完一名返句人员,准备离开时,对方突然情绪激动,通过翻译得知,他是担心用餐问题。考虑到外籍人员语言不通,不会使用外卖软件,李宏根请翻译老师将菜单译成英文,又协调隔离点找来洗衣机和晾衣架。“这个时候理解为重,要最大限度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周镇:善用信息化平台,做好疫情防控
提到周镇,镇江四牌楼派出所里的年轻民警可能会这样告诉你:“老周师傅使用电脑时,你去瞅几眼,总能学到点小技巧。”你可能不会想到,这个对各种信息化平台轻车熟路的网络达人,今年已经60岁了。
“从89式警服到现在的藏蓝色警服,我的警服变过,但警色没变过,更不可能褪色。”在此次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周镇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方法,一边对接社区走访摸排,一边统计信息细致核查;面对“返工潮”、回国人员,周镇线上答复复工、返镇须知,线下登记人员信息,做到数据核准明晰。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周共核查各类人员1200余名,为社区的防疫工作打实了基础。
再过一个多月,周镇就要退休了。这次疫情防控“大考”,对老周来说,更像是一场期末考。他全身心投入,没有丝毫松懈,用行动为身上的藏蓝色警服,最后敬一次礼。
(来源:江苏广电镇江中心站/冯源 通讯员/戈太亮 编辑/苏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