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日志|我们是夜行者,在星空下前行

2020年03月13日 20:12:49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日志作者:南京鼓楼医院普外科护士张静

  地点:武汉第一医院

  日期:3月12日

  我们是南京鼓楼医院援汉支援护理6组,共19名组员。我们支援的是武汉第一医院感染病区 22、23病区,工作时间段是凌晨5点至上午9点。

  

  刚到武汉时,失眠的情况很普遍,甚至有的小伙伴上完夜班也需要药物才能补觉。因此,大伙只能利用碎片时间补充睡眠,经常一天睡眠时间加起来也不足5个小时。夜里集合,小伙伴们见面第一句问候就是:今晚你吃“小药丸”了吗?

  每天凌晨3:45,我们集合完毕,5点完成自身防护准时进舱。首先是采集血尿粪标本和鼻咽拭子。这些工作看似不起眼,却有职业暴露的风险。说实话,刚进舱工作时,病人和我们说话时咳嗽几声,我们的心跳都会加速。面对这些采集体液的工作,我们必须用更全面细致的专业知识来保护自己。

  陶亭亭护士长每晚8点会准时通过微信群分享防护知识,大家都学得很认真。有了知识的武装,我们虽然依旧保持警惕,但心态渐渐放松了。现在采集这些标本,大家都能做到既规范又娴熟。

  还记得我们刚开始采血时,脸上戴着护目镜和面屏,手上戴着三层手套,病人的血管既看不清也摸不着,采血难度比平时明显增加。为了减少重复穿刺,常常是两个护士打着手机灯、弯腰找血管。一摸、二看、三感觉,采血的时候,甚至能感觉到一颗颗汗珠在厚重的防护服里滴下。当自己一针见血时,成就感瞬间爆棚。

  采集标本完成后,就是测量病人的生命体征。大家可别小瞧了这个操作,在给每位病人测量的时候,我们可以收获大量的第一手信息。

  通过观察病人的精神、体力和心理状态,询问晚上睡眠情况、晨间需要哪些生活照料,我们就能知道哪些病人需要重点关注和护理。昨天我们发现7床和9床的阿姨特别焦虑,天没亮就睁着眼睡不着。我们的组员芳草和潘璐利用与她们接触的时间,轮番进行疏导,让阿姨们的焦虑情绪得以缓解。

  早上7:30,电话铃声响起,那是食堂通知送早餐了。病人的早餐很丰富,但不能随便发,需要根据饮食医嘱和我们对自己床位病人的了解来发放。这过程中要照顾到高血压、糖尿病、营养不良、年老没牙、认知或行为障碍的病人。经常发完一遍还会多一些鸡蛋和酸奶,我们会再跑一圈病房,鼓励那些刚从重症恢复、需要补充营养的病人再多吃点。

  接下来,给无法自理的病人喂饭是大工程。24床的老爷爷是偏瘫无牙病人,自己无法进食。我们都是将食物掰碎,一点点送入他的口中,耐心等着他咀嚼下去,再喂第二口。像这样一个病人,喂饭就需要花上半个小时。34床的老奶奶有认知和行为障碍,她只能吃稀饭,营养无法满足需要。我们按照医生的意见,在她的稀饭里加上营养粉,保证奶奶每餐的营养供给。有时奶奶还会闹个小情绪、不肯吃早饭(因为认知障碍),我们就边哄边喂。这样的工作已经成了日常,下班后坐在班车上,两位老人的进食情况就成了我们的谈资,因为大家都想比较一下谁喂得更多。

  发药也是个精细活。我们严格执行护理制度,药品摆好后互相核对,确保准确无误。到床边时,我们会拿着口服药本再次核对,让每一颗小药丸都看服到口。

  这些平时很简单的护理工作,在这里因为厚厚的防护服而变得困难重重。因为共同的信念,我们来到这里;因为手挽手肩并肩,我们虽然负重但依旧前行。每当值班时,看见窗外泛起鱼肚白,我仿佛看见了鼓医的逆行者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抗“疫”战争中,就要迎来胜利的黎明。

  (编辑/高若婷)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