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日志| “白内障”也阻挡不了我来穿刺

2020年02月28日 16:33:25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日志作者: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 急诊科副主任医师许春阳

  地点: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

  日期:2月27日

  一晃来到武汉已经近二十天了,武汉的天气逐渐转暖,我们也在慢慢适应这座城市。

  今天又是一个小夜班,又是展现团队战斗力的一天,出发前满满的正能量。

  每一次进病房,我们称之为进舱,因为穿的像太空人,需要经过层层关卡,才能进入空间站——就是我们的病房污染区。穿戴防护装备的痛苦我就不多说了,相信大家在很多报道中已经了解到。我今晚的穿戴有点问题,护目镜在防雾处理的时候有点失误,进舱前就觉得有点模糊,到了病房后半小时,我的护目镜里面就全是雾气,但是污染区里是不能脱护目镜来擦拭雾气的,所以我就像是进了迷雾森林,眼前一片白茫茫。

  这时一个病人突然病情危重,体温到了40度,血压也下降,凭我多年急重症方面的临床经验,考虑该病人出现了感染性休克,需要紧急抢救。目前患者只有浅静脉是无法保证抢救的效率和效果的,需要立即留置深静脉导管。

  病房里我和呼吸科陆沈栋医生两人是今天的主力,虽然平时对我来说置入深静脉是常规操作,但是护目镜这个状况,我相当于白内障患者,而且又穿了防护服、隔离衣等,穿刺起来有很大难度,另外还可能有针刺伤的风险。但病人又处于生死关头,病情的危重没有给我们犹豫的时间。当仁不让还是由我来操刀,陆医生辅助操作,邹君俊护士长安排辅料包和穿刺器械。

  来到床边,这个患者已经是昏迷状态、呼吸衰竭。气管插管、留置颈内深静脉,一般来说医师应站在患者的头侧,因为病房是临时改造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ICU,床头板也难以卸下,所以我无法在常规的操作部位穿刺,只能站在患者的侧方,这无疑又增加了操作难度。

  术前我们几个商量了操作步骤和团队配合的方法。为了节省我的体力,先由陆医生消毒铺巾,再由护士长准备好麻醉药物和手术器械,最后我准备给患者局部麻醉。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护目镜的雾气逐渐堆积,我正在担心完全“失明”的时候,否极泰来,水汽集中到一定程度,有些地方汇聚成一条小溪流了下来,我的视野就只在这条“小溪”中能够看清。在旁人看来这场景有些搞笑,这个医生穿刺定位时不断地左顾右盼,其实是我只能通过这个狭窄的缝隙看病人颈部结构。今天终于理解了管状视野患者的痛苦了。

  虽然该病人比较肥胖,视诊颈部结构不清,但凭着这么多年培养出来的手感,还是通过触摸定位颈部三角,局麻穿刺顺利,穿刺针一针见血,置入导丝,由陆医生辅助放入导管,退出导丝,整个过程一气呵成。近乎盲穿竟然这么顺利,连我自己都不敢相信。

  穿针引线已经是我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我的“白内障”进展很快,后期的导管固定和缝扎工作由陆医生帮忙完成。患者这根救命的导管完成后,留取了血标本,药物用上了,血压上升了。大家都长出了一口气,互相对视的目光中都流露出成功的喜悦,而我已经看不清其他人了。一次普通的深静脉置管,却是我工作这么多年来遇到的最困难的经历之一。

  下班回到酒店,天已微亮,看着家人的祝福和鼓励,感觉自己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