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的病房里,住院18天的曹奶奶终于要出院了。“太感谢你们江苏医护人员的帮助了,没有你们,我不可能这么快好起来!”曹奶奶握着护士季冬梅的手,眼里噙着泪花。
最近半个月时间里,来自江苏大学附属医院的季冬梅,不仅负责照护曹奶奶,还是她的“教练员”和“小信使”,她们的故事,还得从半个月前的一天说起。
那天,季冬梅是中午时间段的班,中午班输液量减少,需要医护人员去梳理每位患者的病情。巡房过程中,一位七十多岁的爷爷引起了季冬梅的关注。“当时他的脉氧只有85%,呼吸很急促,35次/分左右,也明显表现出烦躁。”季冬梅敏锐地判断,这位患者需要实施急救,于是她开始抽动脉血气,调节高流量吸氧的参数,严密监护患者,同时言语上不断安慰他。
血气结果出来以后,果然不如人意,现有情况下还能做些什么呢?飞速思考后,季冬梅和同事果断分工:一人准备用物,在五分钟之内把无创呼吸机准备完毕;另一人持续监护,并向患者解释各项操作的意义。戴上无创呼吸机后约十分钟后,患者呼吸逐步平稳,脉氧也上升到了99%。但考虑到老人的CT结果不太理想,季冬梅还是立即汇报申请将他转去了重症病房。
事后,季冬梅得知,原来这位田姓老爷爷和老伴儿曹奶奶都住在这个病区,他们的儿子也在发烧隔离中。两个老人没人陪在身边,田爷爷又转去了重症病房,曹奶奶心里必定不好受,想到这儿,季冬梅决定往后要多去关心关心曹奶奶。
一天,季冬梅给曹奶奶输液时,发现有些不对劲。“她说这个手不能输,肿得厉害,我立马反应过来,问她是不是做过手术。”在季冬梅询问之下,曹奶奶透露自己曾经做过左侧乳腺癌手术,住院后一来心理压力大,二来疏于术侧肢体锻炼,导致上肢肿胀得非常厉害。得知这一情况后,季冬梅立即帮曹奶奶找到弹力袖给她穿上,一有空就去陪她做操锻炼。“伸展,弯曲……”病房里,季冬梅俨然成了曹奶奶的健身教练员。没过两天,曹奶奶胳膊水肿便明显减轻了。
身体症状好转了,但是心理焦虑要如何缓解呢?为了让曹奶奶减轻对老伴儿田爷爷的担忧,季冬梅又主动做起了两人的“小信使”。每天,她都要向在重症监护室工作的同事打听田老的情况,“今天情况怎么样啦?有没有好转些?还有什么需求……”然后事无巨细地向曹奶奶“汇报”。曹奶奶有什么想跟老爷子说的话,季冬梅也会第一时间再通过同事转达。
经过18天悉心照护,曹奶奶终于康复出院了。临走前她告诉季冬梅,她要回家安心等着老爷子,“有你们照顾,我有信心!希望他也能加油,早日回家团聚。”季冬梅向老人承诺:“您放心,我还是您的‘信使’,有什么事儿随时联系我!”
(来源:江苏广电镇江中心站/冯源 通讯员/羊城 编辑/张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