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苏网讯 疫情当下,最金贵的是什么?当然是口罩、防护服这些物资了,南京市六合区的企业此前在医疗器械制造领域,几乎属于空白,但在政策和服务的引导下,在“危”中寻“机”,在医疗细分领域中拓展自己的市场,现了产品的从无到有。
原本制造房车的车企,稍作调整就可以制造救护车;原本生产羽绒服的服装厂,“战疫”打响后立即改为生产防护服;原本闲置的老旧厂房,迅速改造成为医用口罩的无尘车间……
如果说疫情防控是对社会经济的一场大考,那么保供保产则是这场大考中的压轴大题,而如何在“危”中寻“机”,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六合通过向医疗细分领域的拓展,交出了自己的答卷。
位于六合经济开发区的江苏盛南服装有限公司是加拿大独资企业,其主要从事服装、纺织品及其辅料的生产和加工。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后,该公司向六合相关部门提交了项目的申请,如果在以前,此类外资企业应该是先交齐手续再获得备案,此次负责备案的六合区工信局作出了“先批后补”的决定,迅速为其出具了《企业投资项目备案通知书》。原来,区委、区政府近期印发的《关于积极应对疫情 促进企业稳定发展的政策措施》的通知中有一条明确写着:“对新设与疫情防控直接相关的项目,在符合安全、环保、防疫的前提下,可先行推进建设和生产,待疫情结束后补办相关手续,不按‘未批先建’处理。”盛南公司正是得益于该条措施的实施,才迅速获得了备案,并着手洁净厂房的改建。
据了解,为切实帮助企业共渡难关、稳定发展,此前市委、市政府已出台了“10”条措施,六合区在此基础上结合辖区实际又增加了“4”条,进一步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除了“先批后补”的贴心政策,还有各类“真金白银”的财政补贴,促进企业转产升级。
1月31日,南京市疾控中心向六合区的南京英德利汽车有限公司开出了8台负压救护车的订单,企业预计在2月2日复工生产,2月10日前交付订单,但由于缺少开工运转所必须的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物资,企业一时间望“单”兴叹。好在我区此前已多方筹措收集全国疫情防控物资生产企业名单,并联系了江苏、河南、浙江、安徽、重庆等地区的疫情防控物资生产厂家及经销商,做好了区内防疫物资的储备,六合经济开发区及时保障,使得生产如期进行。
深入一线提供周到服务,解决企业实际发展困难,并坚持“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的原则,一直是我区的做法。在疫情防控中,南京傲世澜医疗器械科技有限公司仅用5天的时间就拿到了第一类医疗器械生产备案凭证和第一类医疗器械备案凭证,这离不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的贴心服务。据了解,为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我区还会同人民银行六合支行建立疫情防控应急融资工作机制,迅速摸排辖区企业融资需求,为区内企业恢复生产保驾护航。
位于程桥街道的江苏喜马拉雅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是2月10日才立项成立的新公司,该公司主要从事医用外科口罩和医用防护口罩的生产,厂房是利用街道内一闲置厂房改建而成,目前已进入洁净厂房改造阶段,预计2月底可投入试生产。在疫情防控的特殊阶段,从立项到生产只用一个月的时间,六合人敢想敢为,创造了很多个“六合速度”,利德东方橡塑科技有限公司3天交付300辆负压救护车的软管配件;赛莱默(南京)有限公司10余个小时完成南京“小汤山”医院紫外线杀毒管的安装;横梁的东翔制衣、程桥的金斯服饰、马鞍的苏美达创思特服装迅速从传统服装的生产转向防护服的生产……
据了解,六合区企业此前在医疗器械制造领域几乎属于空白,但在政策和服务的引导下,六合企业凭借优越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产业基础,纷纷在“危”中寻“机”,在医疗细分领域中拓展自己的市场,实现了产品的从无到有,共同促进了六合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来源:荔枝网/李琥 六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