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作者: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 钱晓东
坐标: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
日期:2月22日
来同济医院光谷院区两周了,大家逐渐进入状态。作为疫情爆发的起源点和重灾区,武汉累计病例数占全国60%,死亡病例数占全国75%。控制风暴就是要从风暴的中心入手,这次我们作为17支国家医疗援助队之一,入驻同济医院光谷院区,整建制接管1个重症病区,就是要和其他队一起,全力抢救重症患者,最大可能挽留这些患者的生命,降低死亡率。经过很短时间的适应和磨合,我们逐渐摸索出适合我们自己的治疗模式,并在运转过程中逐渐完善,取得了显著效果。
我们这队共30位医生,大多数都是来自重症医学科、呼吸科以及感染科,也有来自消化科、心内科、肾内科以及内分泌科的。由苏大附一院重症医学科郭强主任担当首席医疗专家,全面统领病房治疗。当患者氧饱和度下降,随时上高流量吸氧;提不上来就立马改用无创呼吸机,通过面罩加压通气;如果仍然不能解决,其他队友随时给患者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再困难的情况都能从容应对快速处理。
我们三十位医生分为六个小组,每组五人,由来自不同科室的医生混合搭配,做到专业互补协同合作。在当班时遇到任何内科的问题,都能有相应科室专家及时处理!这次的新冠肺炎患者很多合并消化道症状,从一开始腹痛腹泻,到后来连续纳差引起营养不良,这是很多患者病情每况愈下重要原因。
队里的消化科专家,苏大附一院消化科李锐主任,也是同济医院光谷院区17支国家医疗队里的消化特长专家。他仔细研究患者病情,通过加强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外加口服益生菌,很多患者营养情况明显改善,病情也随之缓解。
不少新冠肺炎病人合并糖尿病,血糖忽高忽低,不仅危险,也很不利于感染的控制,昆山一院内分泌科卢冰主任通过长效胰岛素加口服降糖药,轻松搞定,病人血糖得到有效控制,肺部炎症也有了明显好转!血压高了、低了,或者肌钙蛋白升高了,心律失常了,随时有心内科专家来会诊。肾功能差了,尿量少了,血尿了,肾内科专家也立马可以给出专业建议!大家团结协作,心无旁骛,只为了患者能尽快康复。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挑战!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可能对新冠肺炎而言应该是,二分治疗八分护理!重症病区很多患者年龄大,基础疾病多,一般情况差,加上在隔离病房没有任何护工可以帮忙,护理工作量要比普通病房大好几倍!有一位老病人年事已高,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都不能自己解决,护士每天一遍遍给他换纸尿裤。还有患者不能自己吃饭,护士就坐在床边,一口一口喂他吃!由于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内环境紊乱,经常需要复查血液指标,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心脏标记物,炎症因子等,经常一个班要抽几十管血,非常辛苦!
除了抽血打针挂水和发药,护士们还要完成打扫污物,配合医生采集标本等操作。要知道所有这些都是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戴着两层手套两层口罩,在雾气下的视野完成!这些小姑娘小伙子面对危险和困难展现出来的坚定和专业,令人敬佩。除了日常护理工作,最让人感动的是他们发自肺腑的爱心之举。这次抗疫行动得到了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他们除了为我们摇旗呐喊,还送来了各式各样的慰问品。当得知很多患者全家都被隔离,没有家属可以送生活用品过来时,我们可爱的护士们把慰问品省下来,牛奶、面包、巧克力、牙膏、牙刷、纸巾、纸杯等,带进隔离病房给患者,真正做到了“隔离病毒但不隔离爱”。
一位八十多岁的老爷爷住院后就跟家人失去了联系。老人生日那天,护士终于通过手机联系上了他的老伴儿,还给他送上了生日祝福和生日礼物,老爷子感动得热泪盈眶!除了医疗和护理,我们也给他们送去苏州的温情,让他们有对抗病毒的信心和勇气!
在我们医疗队全体医生护士通力合作下,我们负责的E3-7区接受的所有重症肺炎患者病情稳定,并且已经有四位患者康复出院!至今无一例死亡病例!
本次抗疫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好医护人员院内感染控制。这不仅关系到医疗队能否圆满完成任务,更关系到每位队员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为此,医疗队专门成立院感管理小组,由苏大附一院感染科罗二平主任和呼吸科钱红英护士长负责,监督每个人做好院感。首先是反复练习穿脱防护服,不求速度,但求万无一失!所有医生护士从隔离区出来都不得再进入清洁区,必须立刻回到住处,进入宾馆前必须测体温,然后喷洒消毒,所有外衣外裤鞋子不得穿进卧室,回到房间第一件事就是洗澡三十分钟。不少体质偏弱的护士妹妹上班时出汗比较多,外加六个小时以上不吃不喝,洗澡时候甚至出现头晕站不稳等低血压症状。大家准备了小板凳,尽量坐着洗澡,还互相电话提醒,防止摔倒。在这样的严格要求下,到目前为止我们队做到了零暴露。
武汉的街道仍是冷冷清清,天气再好、风景再美,也鲜少有人驻足停留,身处“风暴中心”的百姓更清楚“宅在家、不添乱”的真正意义,也正是每一个普通人的努力才有了现在局势渐好的成果,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相信我们再坚持一段时间,很快就会迎来最后的胜利!
(来源:江苏广电苏州中心站/耿昊东 编辑/赵恩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