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守后方 他们是家的保护者 江苏“云发布”再度唱响给白衣战士的壮丽战歌

2020年02月18日 14:49:23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荔枝新闻专稿 编辑/刘嘉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进入最吃劲的关键阶段,江苏省80万名卫生健康工作者闻令而动、冲锋向前,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誓将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2505名江苏的医护工作者慷慨以赴、冲锋在前,奔向了湖北抗疫一线;而在大后方,他们的同行隔江呼应,用医者的仁心仁术守卫着家乡的健康安宁。

  继2020年2月11日《江苏最美人物》利用网络信息尖端技术,“云发布”江苏援湖北医疗队优秀代表“江苏最美医护工作者”的表彰决定后,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再度联袂,在“云端”对驻守本土的优秀医护工作者授予荣誉。

  本次“云发布”中,联动江苏、湖北两地,共九个城市、十个点位接入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荔枝云技术平台”,实现了本次“江苏最美医护工作者”同时在线、共享荣誉、齐声加油的动人场景。

  在本次“云发布”的现场,主持人、最美医护工作者、其家人或同事等多方连线,结合人物专题短片,多维度、多视角、多手段讲述医患真情、骨肉深情、儿女浓情,为观众再度送上一支唱给白衣战士的壮丽战歌。

  徐辉:用生命交出合格答卷

  同事随手拍下一张照片:徐辉正在会议室里,倾听着同事们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进展汇报。而这,却成了徐辉留在世上最后的影像。

  徐辉生前曾任南京市中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同时也是医院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指挥部副组长、防治工作小组组长。新冠肺炎疫情来袭,她没有一丝退意,在一线岗位上连续奋战了18天,甚至在永远倒下的那一秒,还在接听一个工作电话。

  徐辉18天的连日奋战,给医院和同事留下了宝贵的经验财富。她牵头制定了《南京市中医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应急预案》,组建发热门诊、预检分诊的医疗队伍,设置隔离病房和医护人员休息区,优化从初筛点到发热门诊的最佳路线、筹集防控物资……为了设计出体温异常病人去发热门诊就医时的最优线路,徐辉在医院的一条小坡道上实地踩点、来来回回走了上百遍。

  心思缜密的徐辉,事无巨细都关怀备至,为了让分诊点的医护人员不在春寒料峭中着凉,她为每个帐篷都配备了油汀和供值班人员临时休息的躺椅。她心疼自己的医生太累了,但她却忘了自己也会累。

  医院的一则监控录像中,清晰地记录着徐辉日常忙碌的身影。她步履稳健,来去匆忙;而事实上,她的身体在此刻已经有了红灯预警。作为徐辉多年的同事兼好友,南京市中医院普外科教授唐暮白非常自责,因为徐辉在发生意外那天的早上,曾因为身体不适向他询问。他说,如果自己督促徐辉及时地就诊,也许一切都还来得及……

  徐辉的猝然离世,让亲友痛心万分。中共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对徐辉同志的先进事迹专门作出批示,号召要向她学习,共同努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2月11日,中共南京市委发布关于追授徐辉同志“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的决定。同日,江苏省妇联追授徐辉同志为江苏省三八红旗手。2月16日,江苏省委省政府追授徐辉同志“江苏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称号。2月17日,省总工会决定追授徐辉同志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

  徐辉走了,她的精神却在南京市中医院传扬。徐辉亲手送出征的三位年轻同事,在连线中深情缅怀了这位亲和的老领导;所有的同事们都将带着对她的崇敬与怀恋,坚毅地继续扛起抗疫大旗。 

朱烽烽:患者的“亲人”

  一封真切的感谢信递到了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重症科副主任朱烽烽医生的手中。写信的朱先生,因为一次武汉探亲,而成为了江苏省第一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1月10日,作为疑似病例,他被转入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1月23日,由于治疗及时、有效,确诊后第二天顺利出院。

  “全省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的消息,让江苏人民欢欣鼓舞,而朱先生的主治医师——朱烽烽却转身走进了下一位患者的病房。

  患者王叔叔来自武汉,是姑苏城的一位游客。原本是观山赏景的一次游历,却成了他的救命之旅。大年三十,王叔叔被确诊为新冠肺炎病例。转入苏州五院后,1月30日,他出现了严重的呼吸衰竭,甚至一度伴有幻觉。

  患者命悬一线,朱烽烽立即联合专家组对王先生展开连夜抢救。此时,他已经连续工作了36小时。从晚上8点奋战到夜里12点,王叔叔状况终于脱离险境。走出抢救室,脱下防护服,朱烽烽才发现自己已经全身湿透。

  抢救回王叔叔的生命,朱烽烽还成为了这位异乡游客的“亲人”。老人身体不佳,又逢春节,感怀良多,一首《枫桥夜泊》成了他表达自己飘零感的寄托:“我就在想,诗中的那艘客船是不是来接我的。”朱烽烽告诉他:“你不是一个人在这里,我们有三十多人的医疗团队,带着你闯关。”

  朱烽烽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每天悉心问诊,关怀备至,王叔叔感动不已。他对遇到的每一个人都说:“我每天眼睛一睁,第一个看到的就是我的朱主任,他不是我的亲人,但胜似亲人。”

  幸运的王叔叔不是朱烽烽关怀病人的个案。在朱烽烽的手机里,80%存着的都是患者的联系方式。患者们信任他、依赖他,甚至请他为自己的孩子取名。这个请朱医生为自己的孩子取名的新妈妈,孕30周时确诊为新冠肺炎。在胎心异常的紧急关头,朱烽烽集合妇产科、新生儿科、呼吸重症科专家共同会诊,共同把新生命迎接到了这个世界。朱烽烽给孩子取名叫“宵逸”,纪念他在元宵节出生,也祝愿他成为“疫情消去”的希望。

  把心扑在工作上,同为医生的妻子范月娟理解他,12岁的儿子安慰他。在与妻儿的连线中,朱烽烽看到许久没见的孩子,有些哽咽了。但是儿子却告诉爸爸,因为妈妈也在抗疫一线,自己可以照顾自己了,每天做饭、上网课,生活井井有条。连线结尾,主持人提议让一家人隔空拥抱。当他们对着摄像头张开双臂时,怀抱是空的,而期待重逢的希望是满的。

颜学兵:拖着病腿和时间赛跑

  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医生们眼中,感染性疾病科主任颜学兵是一天只睡两三个小时的“拼命三郎”;在患者眼中,他是医术高超、为人和善的英俊医生;在颜学兵的妻子梁爱军的眼中,他是一个三年前接受过髋臼软骨肉瘤切除手术、至今还在恢复期的病人……

  但颜学兵的脚步,从没有因为自己经受过病痛而有过一秒钟的停顿。他是一个和时间赛跑、和病毒较劲的人。

  农历新年的第一天,和所有的徐州人一样,吃上一碗饺子是最起码的仪式感。但梁爱军包完的饺子还没下锅,医院的电话就来了。接完电话,颜学兵就往外冲——徐州市在当天启动了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徐医附院召唤他立刻返回岗位。

  颜学兵到了医院就开始排兵布阵,他决定立刻搬空感染病科的大楼——春节期间,还在住院的都是身患感染病的重病者,如果此刻有新冠肺炎患者要收治,两者发生交叉感染,后果不堪设想。

  10:00开始“搬家”,14:00清空病房;而就在17:00,徐州市第一例新冠肺炎重症病例收治入院。三小时的时差,是颜学兵用自己的专业预判和医学经验抢出的生命时间。

  随着收治病人的增加,颜学兵的诊疗任务日渐加重。了解他身体情况的同事们都劝他运筹帷幄、不要再往一线冲了。他却带着有些蹒跚的步伐,坚定地走进隔离病房,问诊、查房、写病历……一样不少干。

  除了扎在一线主持新冠肺炎患者的诊疗工作,颜学兵还承担着教学任务。每个沉静的夜晚,是他用手机和同事们探讨病例、探索疗法的时刻,也是他挑灯奋战、整理材料的时刻。他把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集合成PPT,第二天就拿着新鲜出炉的材料和同事们传授分享。

  妻子梁爱军说起颜学兵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满眼都是心疼,但也有藏不住的骄傲。他极少的睡眠时间也引起了主持人的关注,在连线时,颜学兵这样说:“作为医生,我当然知道睡眠对于机体免疫力的重要性,但是如果我不努力奔跑、抢在时间前面,就会失去了治愈病人的好时机”。

  颜学兵不仅仅是妻子的骄傲,更是儿子颜煜恒的灯塔。小颜说,看到爸爸忙碌的身影,他总觉得备受鼓舞。因为父亲,他选择了成为一名医学生。

  陈晓兵:情牵两地的湖北籍医生

  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陈晓兵是湖北黄冈人。原本打算过年带着妻子一起回老家,跟父母和一双儿女过个团圆年,再给即将七十岁的老父亲祝个寿……

  疫情打乱了一切。陈晓兵的返乡路,因为1月23日连云港市首例确诊的新冠肺炎病例戛然而止。

  他牵挂着在农村的父母和孩子,但疫情当前,他咬咬牙,第一时间报名参加战斗。其实,当时的陈晓兵刚刚结束为期10个月的援疆医疗工作,回家还不到两个礼拜。

  首例患者刘先生思想包袱极大,陈晓兵不仅要治愈他的身体,还要做他的心理医生。不管多晚,只要刘先生打来电话,陈晓兵都会无比耐心地抚慰他、劝解他。身心兼治、双管齐下,10天之后,刘先生成为了连云港市第一例、江苏省第三例出院病例。按照规定,陈晓兵此刻完成了第一梯队的任务,可以换岗休息一下了。而同在一家医院工作的妻子,并没有在换岗队伍中发现丈夫的身影……

  原来,陈晓兵主动向医院党委申请,继续留守隔离病房战斗,成了唯一一位连续两批次值守的医生。他说,我对病人、尤其是对一位危重病人最了解。我留下,对他们的病情有好处。 

  截至发稿,陈晓兵已经在重症病区坚守了26天。这26天里,他没有在休息室待过,而是蹲守在隔离病房外的值班室,为的是随时观察病人、随时采取措施。

  陈晓兵的老家在黄冈的山岭地区,视频信号不稳定,在现场连线中他只能听到母亲杨腊香的声音。当妈妈的声音从家乡传来,即便戴着口罩,陈晓兵的笑容也藏不住。主持人问及妈妈对儿子获得荣誉的感受时,朴实的妈妈自豪地说:儿子,妈妈为你骄傲!

  故乡在他处,他乡成故土。陈晓兵情牵着两地,把责任与爱留在了江苏。妈妈以他为荣,也许就是他慰藉乡愁的一剂良方,也是他守卫江苏的暖心褒奖。

王红:两个12岁孩子的妈妈

  王红是淮安市第四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的护士长,也是传染病诊疗护理一线近20年的党员“老兵”。老兵就要有老兵的担当,当新冠疫情爆发,淮安四院被定为全市定点收治医院,她第一个提交请战书走进了隔离病房。这个坚定的选择,让她有了第六个没有和家人团聚的新年。

  春节期间,病房里住进来一个12岁的男孩。一进隔离区,男孩被医生护士们全副武装的样子吓坏了。他拉着王红的手说:“阿姨,你救救我,我还不想死。”眼泪从王红的眼眶流了出来,她把男孩搂进怀里,突然想起自己已经很久没有这样搂过自己的儿子。

  王红的大儿子今年也是12岁,因为妈妈不在家,他承担起了一部分重任——照顾刚刚20个月的弟弟。在现场连线中,小男子汉骄傲地告诉妈妈,他会“给弟弟冲奶粉,带着弟弟看电视”了。经由信息云技术,王红的大儿子和妈妈正在细心照料的同龄小哥哥有了一段对话。小哥哥告诉他:“你一定要为你的妈妈点赞,真的。”主持人问大儿子:“妈妈的时间都用来照顾小病人了,你会不会有什么想法呢?”孩子毫不犹豫地说:“妈妈,加油!”

  为王红点赞的不仅仅有支持她的家人。为了让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护工作者解除后顾之忧,江苏省文明办发动全省各地志愿者,走进一线医护工作人员家中,为他们提供细致入微家庭服务,从打扫卫生、送上新鲜菜品甚至到给孩子买尿不湿……志愿者们用爱心行动为白衣战士点赞。前方有你,后方有我,共同行动,让医护人员家中生活得以保障,也让江苏的防疫战线固若金汤。

马卫芬:用使命书写孝义大爱

  马卫芬最大的遗憾,就是母亲去世的时候,她没能送上最后一程。

  马卫芬是常州市钟楼区邹区镇卫生院的副院长。卫生院是疫情防控战役中深入到社区的“毛细血管”,许多防控措施都需要通过基层医护人员来一一落实。每一天,马卫芬既要在定点的防疫卡口为外来人员测体温,又要上门为发现的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检测,还要安抚在集中医学观察点被隔离人员的情绪,不停地奔波在各个防控点位。

  正月初三晚上八点,已经连续值班60多个小时的马卫芬接到父亲的电话,告知母亲病危,让她立即回家。她正准备打电话向院领导请假,没想到院领导的电话却先打过来了。原来,邹区出现了两个密切接触者……

  疫情就是命令。马卫芬把请假的话咽了下去。她知道,疫情防控全国一盘棋,少了一块都不行。如果有一个密切接触者遗漏,精心编织的防控网出现了漏洞,所有人的努力都有可能前功尽弃,那样的损失是谁都无法承受的。

  就这样,马卫芬挂了电话就立即布控防疫。直到两天后,同事们才知道她母亲辞世的消息。

  在连线中,主持人问起马卫芬为什么不跟领导请假。她说,我的母亲需要我,与此同时我辖区的几万家庭也需要我守护。保护好群众就是保护好家人。

  马卫芬再也听不到妈妈的那句“卫芬,早点回家”了;而她和江苏全省30万基层防控人员的坚守,却让更多的人,有家可回。

浦浙宁、李心意:无锡战“疫”第一家

  在江苏无锡,有这样一对小夫妻。丈夫驰援武汉,妻子留守无锡,同样奋战在战疫前线。这就是浦浙宁、李心意夫妇。更让人称奇的是,小两口背后还有一个特殊的大家庭:全家共有13名医务人员,其中12名党员、11人都奋战在抗疫第一线。这一家人,被亲切地称为无锡战“疫”第一家。

  浦浙宁是无锡市人民医院临床研究中心的助理研究员,是响当当的名牌院校博士。除夕那天,浦浙宁收到医院的信息,需要增补一名会PCR检验的人员驰援武汉,他立刻报了名。在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支援至今的21天里,“浦博”承担了运送物资、微信随访病患、宣传对接、临时党支部组织委员的多重工作。他是人人称道的多面手小浦。

  而千里之外的无锡抗疫一线,浦浙宁的妻子李心意也忙得不亦乐乎。作为惠山区疾控中心密切接触者数据整理和对接工作的负责人,每天深夜跟刚忙完的丈夫互道晚安,是李心意最甜蜜的时刻。

  一心抗疫,两地分隔,小两口却从未感觉到孤单,身后战“疫”第一家的亲人们给了他们无穷无尽的鼓励和支持。就连李心意八十多岁的爷爷奶奶都说,“要不是年纪大了,我们也要报名上一线。”

  在与武汉的浦浙宁和无锡的李心意连线时,战“疫”第一家的庞大阵容让主持人赞叹不已。每一个家人都用简短而有力的语言为浦浙宁加油、为武汉加油、为中国加油。他们仿佛成为所有江苏医护工作者的缩影,各自在抗疫一线奔忙,也随时能凝聚成亲人般温暖而动人的力量。

  在连线的尾声,李心意告诉自己的爱人:“等你回来,我要给你一个巨大的拥抱。”浦浙宁认真地说:“不行不行,我回来之后要隔离14天。”

池云:每送出一位患者,就是我最幸福的时刻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寥寥十五字,概括了医者的功能,也是南京市第二医院汤山院区感染性疾病二科主任池云的缩影。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治疗,帮助,安慰”是她疗愈患者的良药,也是她挥向病毒的利刃。

  在池云看来,治疗新冠肺炎患者的最大挑战是消除他们内心的恐慌。一次,科室收治了一位武汉来宁探亲的男性新冠肺炎患者,与此同时,他在武汉的妻子也被确诊。夫妻俩彼此担心,情绪都很消极。为了让夫妻二人有更好的治疗效果,池云开始了她的远程指导。一条条微信,一句句就像朋友聊天的话语,一次次专业又精准的病情走向预判……随着武汉的妻子逐渐放松、病情日渐好转,南京的丈夫也逐步走向了康复。

  南京市第二医院汤山院区集中收治了南京目前确诊的所有新冠肺炎患者,那里也因为谋划早、投建早、设施好而受到网友的普遍赞誉,成为江苏防疫收治能力的符号。在与池云的连线中,我们的记者深入这座堪称南京疫情防控最前线的“网红医院”。 医院的隔离病区外人无法进入,主持人通过医院会议中心的监控系统进行了信号转接,与隔离病区内的白衣战士们有了一段特殊的对话。

  当看到玻璃那一面的医生们写下的一个个心愿时,所有期待阴霾散去、春暖花开的人都会心潮翻涌。她们的心愿很简单,无非是给孩子补过生日、带孩子看大海、暮春时节赏玉兰……也正是应了那句话:“哪有什么天使?不过是一群普通人,穿上了白色战衣。”

  本次“江苏最美医护工作者”荣誉的发布,聚焦了驻守江苏的医护工作者群体,全面协调各方资源,积极调动前线力量,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动情展现人物故事,生动塑造典型形象,着力宣扬最美精神,在抗疫攻坚阶段,给前方医护工作者一颗定心丸,给后方医护工作者一副暖心贴,给了8000多万江苏儿女一剂强心针。在这场战斗中,不管面对什么样的艰难困苦,我们一定能冲破黑暗、迎来光明,胜利必将属于我们。

  来源:江苏城市频道《江苏最美人物》摄制组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