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瘦西湖
淮安清晏园
宿迁运河风光带
徐州窑湾
无锡清名桥
千年水道大运河(徐报资料图片)
大运河是一条承载和见证中华文明发展史的历史文化长廊。大运河的历史也是大运河城市发展史,沿运河水陆网络在广阔空间上扩展开去的城市与乡村,在社会结构、生活习俗、道德信仰以及人的气质与性格上,无不打上了深深的“运河”烙印。
江苏作为孕育大运河的摇篮,被运河滋润的历史最久。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以其特定的地理、人文环境,含英咀华、钟灵毓秀,孕育了在中华文化中呈放异彩的奇葩——江苏运河文化。大运河江苏段沿线8个城市,在大运河的滋润下形成了既有统一性又各具特色的运河文化。
江苏运河城市运河文化的共同性
江苏拥有大运河的最早航段,是孕育大运河的摇篮;江苏又是在用的运河流经最长的省份。大运河江苏段全长约690公里,在江苏13个省辖市中就有8个城市有运河流(穿)过,它们从北到南依次为:徐州、宿迁、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和苏州,占全省的三分之二。江苏可称得上是一个“运河大省”。
运河文化以其博大的包容性和统一性、广阔的扩散性和开放性、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加强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源地齐鲁地区与中原地区、江南地区的文化交融,把不同城市的文化联为一体,不断减少区域文化的差异而呈现共同的文化特征,从而使各个区域文化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的大一统文化。
千百年来,江苏运河沿线城市文化的形成都与大运河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运河的交流功能也构成了共同的江苏运河文化。大运河成就了江苏城市历史上的繁荣,也见证了江苏运河城市的兴衰;大运河造就了城市的一草一木,也浸染了城市的文化血脉;大运河塑造了城市一个个文化面孔,更促进了城市的文化自觉。江苏段城市运河文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共性特点:
一、尊师重教、崇文尚德
江苏运河沿线城市是人才荟萃之地,文风昌盛之区,一直以来重文尊儒,崇文尚德。对于大运河两千多年浸染下的江苏人来说,“德”具有特别的意义,崇文尚德已成为江苏运河城市共同的人文精神。
江苏人文之盛,自明清以来,已成为一种共识。清末举人陈燮龙曾做过一个统计,清代自开科取士至废除科举,一共产生了130名状元,光是江苏就有状元50人。大运河全线贯通后,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唐宋两代,扬州成为全国的文化中心;明清时期,江苏文化昌盛,运河城市人才辈出。宋代的范仲淹,明代的唐寅、王世贞、冯梦龙、钱谦益,清代的顾炎武、郑板桥、阮元等,均是天下士子向往的文坛标杆和领袖。他们的成功,代表着江南文化在当时的领先地位。无论是明清两代江南状元、举人占了全国过半,还是江苏文学、教育名家辈出,都体现了江苏这些千年运河古城自古重文尊儒的文化特点,反映了江苏人尊师重教的人文精神和价值取向。
运河沿线也是江苏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地域,共有9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徐州、淮安、扬州、镇江、苏州、常熟、无锡、常州和高邮。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就更多了。大运河在穿过这些城镇的同时,哺育了许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他们不但对运河文化的发展作出重大的贡献,而且对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二、重视商业、勇于创新
农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古代中国几乎各个地域文化都因此呈现出农业文明的厚重垒积之状。但是,以江苏运河沿线城市为代表的运河区域文化却是一个例外。
大运河文化最根本的特征是交流。大运河首先是为了漕运的目的而修建,原始功能是运输。货物运输与人的流动,带来了文化的交流,这才有了运河文化。
由于中国古代交通大动脉——大运河的独特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使江苏处在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点,形成了一批奠定在市场基础之上的商业消费城市,并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支持了江苏先民的文化创造,催生了江苏运河文化中商业性的城市文化,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的现代性因素,是中国文化现代性转化的内在根据之一。
江苏运河沿线城市无一不是因运河繁荣而形成的商业城市。淮安地扼漕运之冲,向有“南船北马,九省通衢”之誉,作为运河的襟喉要地,曾创年漕运量800万石的中国古代漕运之最;自明代以来,淮安就是国家漕粮和淮盐的集散中心。扬州为古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埠、唐代中国东南第一大都会、中国四大贸易港口之一,清代成为盐运和漕运的重心。大运河穿无锡城而过,造就了无锡灿烂的工商业文化,早在明清时期,无锡就是当时全国著名的布码头、丝市,是全国四大米市之一。早在宋代,苏州市就是“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的东方水城,以繁荣的经济、富庶的百姓和独特的小桥流水人家名闻天下;明清时期,苏州商业居全国之首,号称“江东一大都会”。还有徐州、镇江、常州等都是运河形成的商业城市的代表。
运河商业文化带来了创新的精神。运河带来的繁荣造就了运河城市商贾云集的城市氛围,而商人对消费的高要求,也带来了江苏运河人追求精致的特点。对于园林、住宅、饮食、休闲、工艺品等的完美追求,就是自古以来江苏运河文化中创新创造力的反映。苏州园林、昆曲、淮扬菜无一不是创新的产物,创新与交流催生了国剧京剧的诞生,成就了苏州园林、扬州园林文化,也造就了中国四大菜系之一淮扬菜。这种对精致的追求、对创新的苛求,更加养成了工匠文化。无论是扬州漆器、扬州玉器、扬州剪纸、苏州杨柳青年画、无锡惠山泥人、徐州香包,都因追求精致而名扬天下。
三、交流沟通、包容开放
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化就是沟通。随着运河的南北大贯通和迅速开发,沟通不仅为运河区域文化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而且促进了南北文化、东西文化、中外文化的交流,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江苏运河文化。
沟通,对大运河文化的发展更加重要。运河的本质就是沟通交流,也推动江苏运河城市形成包容开放的特征。大运河的开通,使东部地区与中原、南方与北方的联系更为直接而紧密,加上沙漠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使运河流域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前沿地区和中心地带。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日本、朝鲜、东南亚国家,以及西亚、欧洲、东非各国纷纷派遣使团和商队来中国,在泉州、宁波等沿海港口泊岸,然后沿运河航行到达苏州、扬州、徐州及各地。
无论是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法和文化,还是崔致远来扬州为官,将中国文化带回朝鲜,被称为“东国文化之父”;无论是日本派遣唐史来华学习,还是马可·波罗在扬州等地任职,写出《马可·波罗游记》,他们都把中国文化带到世界各地,扩大了中国对世界的影响。无论是法显西行求法,还是阿拉伯王子普哈丁定居扬州传播伊斯兰教,都将域外的文化传播到中国,更加丰富了江苏运河文化的内涵。
因此,江苏运河文化是交流的文化、包容的文化、开放的文化。包容使江苏运河文化惯于接纳外来文化,开放的特征又使江苏将经过融合、加工的文化向周边扩散。这种包容开放,对多民族中华文化的形成有着积极的贡献,对中华文化的对外交流也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四、珍惜历史、注重传承
大运河不仅促进了运河城市文化的形成,而且唤起江苏运河城市对历史的珍视,对文化古迹的保护,对运河精神的传承。
运河沿线是江苏省文物古迹的主要分布区域,历史文化资源丰厚。江苏运河沿线城市十分重视文物保护,现有各类地面文化遗存近万处,各级政府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有2700多处。这些重要文化遗存有相当一部分位于运河沿线,有古河道、古驳岸、古驿站、古纤道、古城墙、寺庙、古桥、会馆、古民居、古街巷等,级别较高,保存状况良好。
扬州古城正谊巷中的董子祠,是为纪念先贤董仲舒而建,在扬州还有董井、仪董轩等古迹,正是扬州人对其“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思想的尊崇。徐州汉墓,淮安清口枢纽,苏州、无锡的历史街区都是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
珍惜历史遗存,保护文化古迹已成为江苏运河人的共识。无论是各级政府提出的敬畏历史、敬畏文化,不与其他城市比规模、比洋气,还是老百姓对历史街区的保护,这种对文化古迹保护的意识,对历史文化的传承精神,体现了江苏运河人的文明素养和文化内涵,体现了运河城市的涵养与精神。
江苏运河城市运河文化的差异性
江苏沿运河8个城市,因为受运河影响时间不同,历史积淀、地理环境各异,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
◎徐州“大汉雄风、豪情运河”
徐州是京杭大运河南下流程中自鲁入苏的第一站。“鲁运河”的终端,连着“中运河”的首端。一直以来徐州享有“第一要津,两水汇通,连通三沟,四方都会,五省通衢”的美誉。黄河文化、齐鲁文化与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在徐州交汇,哺育了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和一批文臣武将,为两汉文化的产生铺垫了地理温床。徐州文化经过汉王朝的统理、演进、发扬,同时吸收、融汇其他文化精髓,形成了以汉朝文化为母体、汉族文化为主体、汉字文化为载体的大文化体系,为内涵深厚、哲韵悠长的中华文化奠定了根基。
◎宿迁“楚风水韵、大运宿迁”
宿迁是大运河的重要节点城市,也是全国唯一拥有大运河三个历史阶段不同主航道的城市。宿迁以其独特、优越的区位,带吴越、襟齐鲁、来陈楚、致徽皖,融会南北文化,贯通东西文明,形成独树一帜的地域特色文化。宿迁运河遗产龙王庙行宫是清时皇帝沿运河南巡的物质见证,充分说明了当时运河作为朝廷经济命脉的重要地位,具有历史价值和建筑价值。
◎淮安“开拓、包容、沟通、交流”
淮安段运河历史悠久。明清以来,淮安是河道治理、漕运指挥、漕船制造、漕粮储备和淮北盐运集散五大中心。淮安的漕运文化在运河文化中最具特色,正因为漕运影响,淮安成为南北文化交流的中心。
◎扬州“运河原点、风雅扬州”
扬州则是世界上最早的,也是中国唯一的与大运河同龄的“运河城”。
“园林多是宅,车马少于船”真实反映了这个隋唐和明清时国际大都会的繁华胜景。“绿扬城郭是扬州”,扬州的一草一木、一亭一阁都给人一种精致感觉。无论是“扬州三把刀”的美誉,还是“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的传说,都在讲述着运河带来的商业文化的发达和消费文化的精细。
◎镇江“江河交汇、津渡文化”
长江与大运河在镇江构成了国内最大的黄金十字水道,镇江因此成为南北漕运的咽喉。宋元以后,镇江更成为南北要冲,承担着全国68%的漕粮中转重任;明清两代,漕粮数额超过以往历朝。镇江运河遗产西津渡古街是我国历史最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古渡历史街区。镇江是江南运河的起点,由此产生影响全国的漕运文化、津渡文化、军事文化和宗教文化。
◎常州“精致、包容”
南北大运河全线贯通后,常州逐渐成为“三吴襟带之邦,百越舟车之会”的交通枢纽,朝廷“贡赋的必由之路”。至宋元时期成为运河四大城市之一。进入明清时期,运河带来常州商业的数百年大繁荣,豆、木、钱、典等行业独步江南。到了近代,走在全国前列的民族工业更是依运河而崛起。
◎无锡“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
明清时代,运河漕运促进了无锡米市的形成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和带动了城镇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的繁荣。依托运河带来的运输便利,20 世纪上半叶,无锡兴起和发展了一批民族资本的工厂和企业,成为近现代民族工商业的发源地。
◎苏州“悠扬运河、天堂苏州”
大运河苏州段是江南运河最早开挖的运河段落之一,千余年中承担了漕运、海内外商品运输等重任。唐宋时期,苏州是漕粮的重要产地;明清时期,苏州是漕粮的重要征集地和起运地。苏州古城自宋代以来形成的“三横四直”的主干河道系统存留至今。苏州水系造就了古城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城市布局,并直接促成了享誉世界的苏州园林。
(作者系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扬州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全文有删节)
《大运之河》周刊第6期
感受长河脉动/倾听千年回响
记录河畔烟火/讲述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