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援鄂第一天。
在下午简短的培训后就被告知原定明天12点开始接病人改到今晚9点开始,团队领导决定重症科的男护士先上21点到凌晨3点的,第一班次,任务艰巨!
晚上7点我们就乘坐班车到了医院,病区护士长和我们介绍了病区,如何从清洁区到污染区,再从污染区到清洁区,病房基本情况(病房床位50张)。我们苏州市接手的病区主要收治的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重症患者,科内备有无创呼吸机十多台,因为还没开始收病人,整个病区包括污染区、半污染区都是清洁的。护士长带我们熟悉病房环境及工作流程,因为传染病患者处在隔离状态,不能有家属陪同,不能有护工,所以除常规护理工作外,患者的吃喝拉撒、病房环境的清洁消毒全部由护士承担,同时看护患者且不允许患者离开自己的病房。
换洗手服,开始准备进病房,因为重症患者多,需要的医护人员多,物资紧张,病区护士长只能给我们提供病员服当洗手服,然后就是穿防护服。因为是第一次穿,内心激动、紧张,在队友和领导的指导下,耗时整整1小时才完成。
穿好防护服,整个人变得格外笨重,汗水瞬间喷涌而出。(上图右4为作者邹君俊)
出发,清洁区——缓冲区——潜在污染区——污染区,一遍一遍洗手,打开一扇扇门,进入到病房。病区护士长和我们交代了本班最重要的工作内容——接收病人,我们同行6名男护及两名本院护士明确分工后,就等待着病人的到来。
第一个病人是个老年女性,步行入室。在简单的入院评估,测量生命体征和宣教后就协助患者休息了,整个过程比较简单,给我的第一感觉是还好嘛,还挺容易的。
第二位患者,老年男性,同样是步行入院,评估、宣教,在了解病史和记录患者紧急联系人的时候,患者说因为这次疫情,他的亲家不幸去世,而他的爱人也被隔离了。我第一次觉得病毒离我这么近,他全程戴着外科口罩,没有对着我咳嗽,这种感觉并非恐惧,而是悲悯。
接下来一段时间来了好几个病情危重的患者,有的是平车推进来的,有的是步行进来的,给予吸氧、床边监护、无创呼吸机……原本简单的操作,因为自身层层防护让我喘不过气,每个动作都变得特别困难。
就这样,前4小时,我们收治了15位患者。收治过程中,我发现一名重症病例转为危重症病例,立即联系医生将患者转到了重症监护室,还有5个床边监护,3名患者需要无创呼吸机纠正呼吸衰竭,我们需要经常调节呼吸机使患者保持尽量舒适的状态并能配合治疗……
连续高强度的工作,防护服里面除了满腔热血只剩下汗水,闷热、疲劳、面颊鼻梁处皮肤的疼痛、缺氧造成的头痛、胸闷症状有点让我无法承受,心率也上升到了120,内心无数次想调整护目镜的位置、想走出病房大口呼吸,不停地抬头看护士站的时钟,希望时间过得快一点。有那么一段时间,病房变得特别安静,原来大家都累了,瘫坐在凳子上大口呼吸。病区护士长看我们一个个疲劳的样子,就和我们讲起了她们发热门诊的一个小姑娘穿着防护服不吃不喝连续工作了15个小时的事迹,让我们6个男护又有了不服输的干劲。
最后1小时,整个人已经凉下来了,寒意来袭,我站起来来回走走,兜兜病房,这个时候患者的补液也来了,大家推上治疗车开始了戴着三层手套的静脉穿刺术,模糊的护目镜,指间也感受不到静脉的弹性,大家相互帮忙,原来只需一个人就能完成的工作变得要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圆满完成。
这短短的6个小时,我是人生中最漫长的6小时,同队的小伙伴说,出发之前做好了吃苦的准备,只是没想到这么累。走出病房,一遍遍的洗手,一层一层的脱去防护装备,打开一扇一扇的房门回到清洁区,刚才在病房聊天的小伙伴没有了防护服上的名字,变得谁也认不得谁,拿出手机互加微信好友,手机上无数的短信让我倍感温暖。
作者: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 邹君俊
看完这位男护士的日记,
想起那句话——
哪有什么白衣天使,
只是一帮孩子穿上制服,
学着前辈的样子救死扶伤而已!
常熟,等你们凯旋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