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月11日24时,江苏省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543例。确诊病例中,宿迁市12例。
疫情之下,医疗条件薄弱的农村情况怎么样?怎么打这场疫情阻击战?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又如何?大家伙有什么话想说?近日,记者走进宿豫区侍岭镇大墩社区进行了走访调查,带回了一些农村里的具体情况。
“遇阻”的记者:一路上被测量了三次体温
招手示意靠边停,手持测温仪测量体温,登记信息留号码……这个场景在记者前去采访的路上频频出现。
侍岭镇工作人员正在对进入镇区的人员进行体温检测
2月9日下午,记者从宿迁市区驱车驶向大墩社区,经过宿沭路、来侍路,短短30多公里的路程,分别在来龙镇镇区入口处、侍岭镇镇区入口处、大墩社区入口处被拦下测量体温,并详细登记信息后才放行。
车辆稀少的乡间道路
沿路行来,十里八村冷冷清清,乡间小路上偶见三两匆匆行人,每个村都有道路卡点,通过设置警示牌、警示线、拉横幅等方式进行道路管制。
尽管被屡次拦车,记者从心底深处感受到的却是别样的温暖与安心。在跟侍岭镇党委书记张文峰交谈时,他表示,特殊时期,就得采取特殊的手段,在疫情这么严峻的情况下,外防输入内防扩散,能大大降低社区居民被感染的风险。“刚开始有居民反对,后来看到疫情严重,也接受了这个做法。”
忙碌的夏书记:这个春节都没睡过一天好觉
大墩社区有735户、3260人,春节期间居家2585人,疫情防控难度大。
入户排查、设卡测体温、开广播贴标语宣传、挨家挨户发放《疫情防控倡议书》……从农历正月初一开始至今,大墩社区党支部书记夏方友忙个不停,因此他坦言“这个春节都没睡过一天好觉”。
大墩社区党支部书记夏方友与社区干部一起在道路卡口执勤
“农村是疫情防控的薄弱点,同样也是难点,老百姓自由生活习惯了,一下子限制他们出行、聚餐、办喜事,难以接受。”夏方友介绍,每天自己都用大喇叭喊,在微信群里发,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号召大家不出门、不串门。
在他的努力下,如今,大墩社区街道上居民寥寥,家家户户大门紧闭。居民高金歌原本农历正月初四闺女出嫁,后延期举行;居民许增环91岁的老母亲去世,拒绝亲朋好友上门祭奠,安葬仪式一切从简。
临近傍晚,夏方友又开始整理上报当日的《返乡人员健康登记表》,晚上,他还要到居家隔离的居民家门口转转,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和日常生活情况。
大墩社区党支部书记夏方友到居家隔离人员家门口查看疫情防控情况
在如何看待疫情这个问题上,夏方友说,关键时期,咱党员干部就得冲上去,疫情防控不仅在保护自己,也是在保护乡亲们。我们战胜过“非典”疫情,相信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也一定能战胜新冠肺炎疫情。
采访中,记者能明显感受到,这些冲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基层党员干部,用踏踏实实的行动,给了农村居民更多安全感。
“无休”的李医生:平均每天奔忙10个小时以上
“遇人测体温,挨户传消息”——这些天来,大墩社区的医生李先耘忙得不可开交。
大墩社区的医生李先耘与同事一起去社区居民家中进行消毒工作
“我平均每天要在社区奔忙10个小时以上,除了为居民提供日常诊疗服务外,还要配合社区做好疫情防控宣传和居家隔离人员体温测量、消毒等工作。”今年54岁的李先耘,从医30多年,一直是社区居民的健康守护者。
虽然很忙很累,但也有让李先耘感到欣慰的事情。他认为,新冠肺炎疫情正改变着农村的卫生观念,让老百姓养成了戴口罩、勤洗手、勤消毒的习惯。“以前不管你怎么呼吁,大多数居民也不会买口罩、洗手液等这些物品,现在大家都主动去买。”
大墩社区的医生李先耘在居家隔离的居民家中进行消毒工作
在采访李先耘的过程中,记者认识到,农村信息传播相对不畅,容易造成村民对疫情认识不足、防控意识相对较弱,像李先耘一样驻扎在农村的医务人员,就成为了农村医疗卫生疫情防控战线的坚强堡垒,在基层疫情防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居家隔离的张用超:被特殊照顾的日子终生难忘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佳节,张用超一家5口终于团聚在一起,吃上了今年春节的第一顿饺子。更让他感到高兴的是,这一天也是他被解除隔离的日子。
经前期排查,今年大墩社区从外地返乡人员144人,涉及武汉人员4人。去年,张用超在武汉青山区打工,今年1月18日乘坐朋友车返乡回家。因无法提供车票等有效证明,今年1月25日,他和家人被分开居家隔离,直至2月8日。
居家隔离的张用超正在进行体温测试
“从武汉回来至今,我身体没有任何异样,刚开始隔离时,心里确实不满,后来看到疫情形势严峻,宁防一万、不漏万一,也就释怀了。”张用超笑着说,隔离期间,家里的生活用品都是社区干部免费送来,医生每天来家里量体温、消毒,这样被特殊照顾的日子终生难忘。
张用超表示,疫情防控,人人有责,作为从武汉返乡的人员,更有义务配合社区做好隔离工作,健康年才是幸福年。
淡然的潘胜宽:安静享受在家的每一天
离开家乡多年的潘胜宽,今年回家过年,万万没想到,因为突如其来的疫情,却要长时间待在家乡。
今年54岁的潘胜宽,年少离家,外出打工,在浙江宁波做泥瓦匠,一干就是30多年。
“我坐大巴车回来的,现在各地实行道路管制,车也停运了,根本走不了。”究竟什么时候回到务工地,目前潘胜宽仍没有头绪,“道路管制什么时候取消,目前还没有任何消息。”
潘胜宽正在自家门口与孙子一起玩耍
记者了解到,在大墩社区,像潘胜宽这样常年在外打工的人有800多人,打工期间,每天都有200—300元的收入。
值得一提的是,面对一时出不去的现实,潘胜宽看得很淡然,用他的话说,打工挣钱是重要,但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更重要,好好享受在家的每一天,权当给自己放了一个长假。
疫情防控一线的工作人员:这是一群可敬可爱的人
在侍岭镇大墩社区采访,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战“疫”故事感动着记者。
侍岭镇城管环卫中心主任唐加月,今年57岁的他患有甲状腺恶性肿瘤,如果没有疫情,本应在杭州接受术后复查,疫情发生后,他撕掉假条:“疫情当前,身为一名党员,我不能走!”
侍岭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夏金义骑车走村入户宣传疫情防控知识
侍岭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夏金义,今年68岁的他每日进村入户骑行50多公里,向老百姓广播宣传疫情防控知识,被大家亲切称为“流动的小广播”。
侍岭镇医护人员孙艳正在与病人进行交流
侍岭镇乡镇干部孙宁和医护人员孙艳,兄妹两人不约而同向组织递交了请战书,积极要求到抗击疫情的最前沿贡献力量……
正是这样一群可敬可爱的人,汇聚起农村战“疫”的强大力量,筑牢基层防控网,筑就疫情“防火墙”。
记者手记:疫情大考,难在基层,尤其难在农村。窥一斑而知全豹。在宿迁甚至全省、全国广大农村地区,都会有夏方友、李先耘、唐加月这样一群人,他们是农村疫情防控中不可或缺的力量,正是千千万万像他们一样的人,筑牢了抗击疫情的基层堡垒。
时已立春,宿迁大地的迎春花初展新颜,我们相信,也坚信,没有哪个寒冬不能逾越,没有哪个春天不会来临,只要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我们必将取得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