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一线医护身心状态 做好“贴心”后援团

2020年02月11日 21:25:48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在今天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在国新办举行的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疾控局副局长贺青华表示,目前全国除湖北以外的地区疫情总体呈下降趋势。自1月起打响的这场战“疫”已持续良久,在此期间,一线的医护人员十分辛苦。为了守护大家的平安健康,他们挺身而出、日夜奋战却自顾不暇。特别是在高强度的“作战模式”下,除了完成本职工作,他们还需面对无数身心挑战。

  而这些可爱可敬的人们,可能正在经历以下种种:

  工作强度大,体力不支,靠意志支撑

      

  当央视记者在武汉金银潭医院拍摄时,正在接受采访的检验科主任项杰因为连日劳累的工作,使得自己原有的肾结石和血糖异常引发的不适症状加剧,险些倒下。这段时间的工作强度远超平日,也在挑战医护人员的体力极限。而在体力亏空时,更多人在依靠意志力支撑。

  自身情绪无处宣泄,濒临崩溃

      

  同样是来自武汉金银潭医院某科室主任魏明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表示,防护物资缺口大,当她说到:“最担心的还是防护物资不够,N95 口罩只能用到后天……”一度哽咽。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下,医护人员自身的种种负面情绪也难以纾解,如魏明这般突然情绪崩溃的情况,在一线医护人群中常有发生。

       全力以赴还是会有挽救不了的生命,内心自责

  武汉某医院呼吸科医生在接受采访时说“ 有些病人已经到了最后的阶段,救也救不过来,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走。 看到那些场景,我们医生真的也会崩溃……”这种内疚、自责也许还会发展为“过分地为受害者悲伤、犹豫;觉得自己本可以做得更好,产生罪恶感,怀疑自己是否已经尽力等等”,类似的感觉会对医护人员的心理造成进一步伤害

       身边有亲友或同行“中枪”,依然要“忍痛”坚持战斗

 

  武汉肺科医院 ICU 主任胡明在接受央视采访时,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泣不成声。源于得知自己的好友、也是同行,因连日救治患者不幸感染、病情危重。包括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自己的爱人被感染后,在一线指挥的他无暇分身照顾,他坦言:“和很多担心病人的家属一样,我也只是个普通的丈夫。”

  牵挂后方家人,担忧、愧疚双重折磨

  在战“疫”的战场上,医护人员是病人的依靠。但他们也一个个普通家庭的丈夫、妻子、父亲、母亲、儿子、女儿……对他们来说,自己选择了在前线救治病人,就无法照顾后方家人的周全。而自己的家人和所有人一样,也面临着感染病毒的风险。

  以上提及的几种情况,均可能成为一线医护人员的压力来源,成为他们心中“不能承受之重”我们呼吁,在为这些可敬的勇士们呐喊加油之余,也尽各方所能去关注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荔枝新闻也就此采访了相关心理学专家,希望专家们的提示、建议,能够对他们有所帮助,也能让其他人知道如何更好的关怀他们。

  中国心理学会危机干预工作委员会全国心理委员工作协作组组长  费俊峰:

  对于特殊时期身处一线、高强度超负荷运转的医护人员来说,无论他们出现什么样的情绪和行为都是正常的,我们称之为急性应激期的正常反应。人在应激状态下,会出现一些看起来奇怪、平时不会出现的反应。建议一线的医护工作者,在有条件情况下,可以觉察、记录自己的情绪,去看看当我们有这个情绪、感受时,我们是怎么想的?同时看看,在这个想法支配下我们做了什么。针对每一件事情,去整理行为、想法和情绪,这个办法可以帮助我们主动发现、接纳这些应激反应。

  就目前的疫情来看,我们与病毒的斗争还有一段较长的过程。一线的工作人员也需要有长期作战的准备,因此休息好是最重要的。要想在岗期间保持良好状态,休息的时候就要注意调整心态,做到充分的放松,把精力用在刀刃上。如果发现自身有一些紧张和压力的时候,可主动寻找相关的途径来疏导自己——时常做一些情绪调整练习比如呼吸放松、肌肉放松;尽可能跟与家人和外界保持交流多观察自己的内心,不要过度紧张、过度疲劳。

  此外,所有人都应给予一线工作人员最大的支持和关心,其中最基本的支持就是把自己保护好,不要再给他们增加负担。也建议有关部门制定灵活的轮班制度,以保障他们的休息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注册督导师   林万贵:

  对于医护人员家属来说,担心、挂念是人之常情。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亲友可以做的是多陪伴、多倾听。但眼下的情况是,前线如同战场,医护人员们可能每天都处于高度应激状态之下。最大的支持、最好的帮助就是减少打扰,多鼓励其休息。因为对于在一线的“战士”来说,在有限的精力下,还要去回应各方的关心,可能也会成为一种负担。对于社会力量、组织机构来说,可以尽可能地关心他们的家人,提供相应的帮助,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南京佳境心理咨询中心主任 王虹:

  相对于普通人,医护人员更容易出现抑郁心态,因为在疫情面前,他们从事的是高强度、高难度的工作。当出现救治无效、病患死亡时,医护人员需要做好自我心理调节,否则极易出现沮丧感、无能感等抑郁情绪。此时千万不要高估自己的能力和体力,必须要及时做好心理能力、救护能力的评估和康复工作,及时向专业心理援助团体求助

  附:国家卫建委发布的《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心理调适指南》的相关内容: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