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市民政部门坚决扛起底线民生保障的责任,与相关职能部门形成救助合力,织牢救助“兜底网”,以实际行动服务好疫情防控大局。
补贴生活,确保困难群众生活稳定
为确保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溧阳市和天宁区在1月底,提前为低保家庭发放了2月城乡低保生活保障金。
疫情发生以来,常州市民政局整合慈善力量和社会组织力量,全力关怀和保障困难群众生活,为全市15000多名低保对象,每人发放100元的一次性临时生活补助。
常州市民政局还积极与财政、发改等相关部门协调,创新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面向最低生活保障人员、特困供养人员、孤儿、享受国家抚恤补助的优抚对象以及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发放临时补贴(含价格补贴),每人每月130元,全市受益人数为87538人。
主动排查,力争不落一个困难群众
口罩、消毒液、洗手液、防护指南……2月3日起,常州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王莉带头,和局机关多名党员干部下沉基层一线,为常州城区登记在册的7720名低保对象和特困群众,发放救助防疫包。
各级民政部门发挥主动发现机制作用,及时通过电话、微信、上门等各种途径,了解低保、低保边缘、特困人员等救助对象以及新冠肺炎患者家庭生活状况。
分散供养人员和节前从养老机构接出过年的集中供养人员,居家隔离中的民政救助对象,以及集中隔离人员家中留有的孤老、幼童、重病、重残人员等,都是各级民政部门密切关注的对象,他们的基本生活和照料护理情况,时刻由民政干部关注着,确保“生活有人照应、生病有人看护”。
抢抓时效,全面开通社会救助“绿色通道”
市民政局先后制定下发相关文件,并与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发力,通过民政、慈善、教育以及社会力量等多方面,多举措做好疫情防控期间困难群众帮扶工作。
该局争取财政支持,预先拨付三个主城区临时救助市级财政资金120万元。运用信息管理系统,实行社会救助全流程网上办理,并结合放管服改革,在一级防控期间积极推行将低保、特困供养等社会救助审批权下放至乡镇(街道),全面开通社会救助“绿色通道”。
疫情防控一级响应期间,对新申请临时救助的,取消申请人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民主评议和公示等环节,待疫情解除后再完善相关手续;对新申请低保等社会救助的,暂时取消民主评议环节;对已经纳入低保的困难家庭,可视情延长定期核查时限。
(来源:常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