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苏网讯 一大早,第三批江苏援助湖北医疗队成员、来自扬中市人民医院的95后姑娘王玉,给记者发来了她在前线的日记。
凌晨,风有些大,下着小雨,回宾馆的班车驶在空芜的街道上。不同于上班路上的叽叽喳喳,下班后大家用沉默表达着自己的疲劳,整个世界静谧得仿佛只有我们一车人。
突然,一辆大巴驶来,与我们并排行驶。车上的人都戴着口罩,有的穿着手术衣,有的戴着帽子,一看就是同行。突然有个中年男士朝我们竖起了大拇指,然后他们一车人不约而同向我们竖起了大拇指,仿佛在说:嘿!你真棒!
受到他们的感染,我们也向他们竖起了大拇指:你们也很优秀!一切一定会好的!
陌生人,我不知道你是谁,你是谁的爸爸,你是谁的儿子,但你的鼓舞,让我们在这寒冬雨夜感受到了温暖,眼睛不由得湿润了。我们有并肩作战的你们,真的很幸福,感谢你们。
你看!
爱和希望,比病毒蔓延得更快!
(凌晨下班路上)
细腻的文字,讲述着凌晨下班路上的一个小故事,也让我们看到这个95后姑娘真实的内心。
就在前一天,王玉告诉记者,她接了两个病人,一个有一侧偏瘫,气管切开,不能讲话,交流只能靠比划;另一个呼吸困难,血氧不是很好,又不会讲普通话,加上自己的防护措施很厚,听得也不清晰,所以必须要凑到病人耳边才能交流。
但按照提示要求,安全距离是1.5米。
“讲真,说不害怕是假的。”王玉说,过来之前都是从新闻上看到武汉的情况,真正置身现场的时候,才能切身感受到那种肃杀的氛围,感受到疫情给人们带来的巨大打击。
而摆在王玉面前的第一重打击,就是这套厚重的防护服。王玉告诉记者,防护服装的穿戴非常复杂:身上一件防护服、一件隔离衣,脸上一层N95口罩、一层外科口罩、一个护目镜、一个护目屏,手上五层手套,脚上三层鞋套。每次穿脱加检查,都需要花一个多小时才能搞定。
(同事在帮王玉穿防护服)
“第一次下临床的时候我心想,戴了五层手套可别一上来就要打针呀,结果说啥中啥,一进去就接到任务,要给病人留一个留置针。”说起这件事来,这个声音温柔的姑娘还有些不好意思。“最后是在同事的帮助下一起完成了,手套太厚了手指就不好操作,还是挺困难的。”
王玉说,现在看到防护服就有点慌,“因为穿上之后呼吸困难,常常会有种窒息感,加上需要来回跑着取东西,需氧量上去之后,窒息感更加厉害。”近视的王玉又戴着眼镜,加上护目镜和面屏,眼前很容易就堆起了雾气,看东西也不太清晰。
视线不清晰,听声不清晰,呼吸又困难,但这个姑娘每天至少有六小时以上,要被“困”在这身保护罩里,给重症监护室的病患们打针、输液、吸痰、抽血。脱下防护服以后,脸上、手上被勒出的一道一道深痕清晰可见。
害怕,疲惫,慌张,我们看到了一个年轻人面对困难时,最真实的模样。但在这个95后姑娘的字典里,并没有放弃和退缩这些字眼。经历这些,让她变得更加勇敢,坚定,温暖,而又充满爱和力量。
正式下临床之前,王玉向医院党支部递交了一份入党申请书,上面这样写道: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身边的党员同事不怕牺牲、不怕困难,冲在最前面,他们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也使我更加坚定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决心和信念。
(王玉和同事朱玮晔)
“总要有人向前吧,我想试试,做那样的人。”第三次下临床前,王玉这样写道,“你看,爱和希望,比病毒蔓延得更快!”
(来源:江苏广电镇江中心站/冯源 编辑/徐金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