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是“遭遇战”,也是“攻坚战”。这样一场战役中,靖江全市上下同时间赛跑、与疫情较量,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在靖江防疫一线,工作人员的“每日三问”温暖人心。
第一问:今天,你情况如何?
1月22日,一对武汉籍母女入住了靖江市建新社区辖区内的一家酒店。1月25日,酒店响应疫情防控号召,决定暂停营业,并劝退了大部分住客。带着15岁女儿的母亲顿时陷入了窘境,不知何去何从。
建新社区党委书记陈建虎了解这一情况后,立即前往酒店,商量解决方案。最终经上级同意,决定让母女二人继续在酒店住宿,酒店为其保留水、电、网络等基本生活资源。每天,社区工作人员都会与这对母女联系,了解她们的情况,并帮着购买鸡蛋、牛奶、水果等生活用品,社区医生也会每天两次上门,为其测量体温。
在异乡感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母女二人十分感激,她们说,危难时分,是靖江人为我们做好了生活保障,靖江真是一座有温度的城市。
居家隔离,有着太多不便之处。为此,靖江城南办事处安排人员与居家隔离户建立起一对一联系,成为24小时“线上居家顾问”,除了提醒隔离人员定期测量体温外,还关注着他们的生活情况。“你好,家里有什么需要帮助的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明天早上去帮你买。”“还需要蔬菜之类的吗?”一条条满载心意的问句通过微信,传达到隔离人员心间。
第二问:今天,你们需要帮忙吗?
疫情面前,党员干部交上答卷,百姓群众也涂抹着温暖的色彩,昭示着“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的的信念。
“积极响应号召”“需要帮忙吗?”“村里人手够不够”,每天,城南办事处各个村(社区)群里都会跳出这样的信息。 靖江外国语学校人民路分校在职党员志愿者何鸿主动和社区联系,表示学校党员志愿者愿意参与到居委防病控疫的宣传活动中。在鼎新村,年轻党员戴彬也加入了宣传队伍,挨家挨户给村民发放宣传资料;老党员胡巧林每天手持扩音器,在小区播放宣传通报;村民冯永桂主动联系村委会,希望帮助村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党徽闪耀抗疫一线。靖江城南派出所召开了一次特殊的党支部会议。会议召开时,部分党员民警仍然坚守在抗疫一线,他们通过微信群在线上参加了会议。微信对话框中,党员民警们立下誓言:作为警察,不退不避;作为党员,挺身而出。
第三问:今天,你吃的什么?
每到吃饭时间,中桥村村委会副主任薛锦莲就会想起独自在家的孩子。儿子放寒假,从无锡回到靖江,预备和父母一起,回兴化老家过春节。没想到,疫情让这一家原来的计划落空了。
薛锦莲的丈夫易波在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随着疫情防控工作的开始,两人都听从组织安排,第一时间回到岗位,投入工作之中。而孩子,则被留在了家中。 冲锋在前,薛锦莲最放心不下的是儿子的三餐问题。孩子有时候泡一碗面,有时候热几个包子,有时候下厨做个炒饭,听着电话那头儿子的汇报,她心里有着愧疚,却也有着坚定。
“你吃了吗?”“吃的什么?”对三餐的牵挂也许是亲情最直观的表达。对于康兴新村社区党委书记黄铭来说,只能将家人的牵挂埋藏心底,奔走一线。
防疫之始,黄铭就第一时间将手机号公布在了各个业主群,并承诺24小时不关机,居民有问题可以随时拨打。除夕当天晚上十点多,黄铭就接到了物业反馈,社区有一户家庭从武汉返乡。顾不上和家人说一声,黄铭立即联系社区医生,一同前往该户测量体温,询问情况,并劝导该户自觉居家隔离。
守在疫情防控最前线,黄铭每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接到群众二十几个电话,自己三餐是否规律、是否均衡,黄铭早已忘之脑后。
暖心的一点一滴汇聚,让“每日三问”拥有了深远的意味。也许,鼠年春节的团聚并不圆满,相聚并不尽兴。但这特殊的时节,却因为责任,而显得不同与温暖。
问答之间有真情,居家隔离不隔爱。
(来源:江苏广电泰州中心站/邹文杰 沈骁 通讯员/叶剑勇 编辑/苏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