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 江苏在行动】江苏省加大疫情防控期间社会救助工作力度

2020年01月31日 17:52:27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当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情况复杂,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特困供养人员等困难群众属于易感脆弱人群。如何做好疫情防控期间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工作呢?

  1月30日,江苏省民政厅印发《关于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 疫情防控期间有关社会救助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民政部门切实加强疫情防控期间有关社会救助工作,保障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优化简化社会救助工作流程,各地在疫情防控期间,对新申请低保等社会救助的,可适当优化简化审核审批程序,充分运用大数据核对平台进行申请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积极推行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等社会救助申请审核审批全流程网上办理。对已经纳入低保的困难家庭,可视情延长动态管理定期核查时限。有条件的地方,可结合放管服改革,将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等社会救助审批权下放至乡镇(街道)。

  加强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照料服务和疫情防控,各地要全面落实委托照料服务,逐户排查登记,确保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平日有人照应、生病有人看护”。要指导乡镇(街道)、村(居)委会督促照料服务,认真落实照料服务责任,密切关注服务对象身体状况,协助做好服务对象防寒保暖、体温检测、清洁卫生、居所通风等疫情防控工作。要全面落实定期探访制度,及时了解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身体状况和生活状况,发现特困人员出现疑似症状的,要在当地卫生防疫部门的指导下,按规定及时送到指定医疗机构就诊。一旦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要协助做好相关密切接触者的隔离管理,防止疫情扩散。

  加大因疫情导致基本生活困难人员的临时救助力度。各地要充分发挥临时救助“兜底中的兜底”作用,及时将因疫情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家庭和个人纳入临时救助范围,切实兜住基本生活保障底线。对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以及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患者,可根据需要直接给予临时救助;对其他生活困难人员,要指导乡镇(街道)及时启用临时救助备用金,积极开展“先行救助”,在疫情缓解后,登记补齐救助对象、救助事由、救助金额等信息。放宽户籍地申请限制,对因探亲、旅游、务工等原因在非户籍地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的流动人口,由急难发生地乡镇(街道)或县级民政部门直接实施临时救助,帮助其渡过难关。对因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造成重大生活困难的,可采取一事一议方式加大救助力度。根据困难群众实际需要,可采取发放临时救助金、基本生活物品、疫情防护用品等多种方式,实施临时救助。对实施临时救助后,基本生活仍持续困难的,要及时开展转介服务,协助申请低保以及其他社会救助;需要慈善帮扶的,及时转介公益慈善组织,形成救助合力。

  各地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担当,按照当地党委政府的部署安排,全面动员、全面部署、全面加强疫情联防联控和困难群众社会救助工作。要健全主动发现机制,组织基层有关工作人员通过电话、微信、上门以及与卫生、公安等部门信息共享等多种方式,了解排查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困难群众以及社区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患者的身体健康状况和基本生活情况,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救助。要充分发挥县级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协调机制作用,及时研究解决疫情感染生活困难群众急难个案问题,切实保障疫情感染群众的基本生活。要进一步压实乡镇(街道)以及村(居)委会的属地工作职责,依法有序做好困难群众疫情防控的宣传教育、人员排查、信息上报、卫生防疫工作,提高困难群众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王敏)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