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苏网讯 常州地处苏南经济发达地区,教育投入一直位于我省前列。2019年,常州教育立足高位均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不忘初心,在教育惠民中砥砺前行;不辱使命,在提升质量中努力拼搏;不负时代,在改革创新中逐浪前行。
90%以上外来工子弟在公办学校就读
2019年秋学期开学,常州市虹景小学四年级的外来工子弟昊昊却迟迟没有到校。原来,昊昊的妈妈生二胎即将临盆,家里没有人把昊昊从四川送到千里之遥的常州。
常州市虹景小学副校长许澜告诉记者,昊昊延误了一个星期的课程:“到校后,班主任老师就组织语数外三科的老师给他补课。”
虹景小学地处城乡结合部,全校半数以上学生是外来工子女,父母无暇关注孩子教育,更没有能力对他们的学业进行辅导督促,也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很多孩子蜷缩在建筑工地角落里或菜市场摊位旁写作业。为了改善他们的学习环境,虹景小学从2019年秋学期开始,扩大无偿课后服务规模。
学生放学后可留在学校完成作业、自主活动。学校还开设篮球、足球、创客等8个兴趣班,满足不同孩子的兴趣。
常州市虹景小学体育教师许光亮介绍:“在平时的训练和比赛中,孩子们学会了怎样与他人相处,然后逐渐改掉了一些不良的习惯。”
让外来务工人员同享发展成果,外来务工子女同享优质教育资源。截至2019年底,有超过90%的来常务工子女在公办优质学校就读。
资源建设开启学位供给加速度
清潭中学是常州一所老牌初中校,南北两个校区均地处寸土寸金的老城区。然而,由于班额限制、硬件设施老化等原因,学校的发展停滞不前,加上民办初中校异军突起,学区内生源流失情况逐年加重。
为改变这一现状,常州市于2016年将清潭中学原址改扩建列为重点项目。2019年9月,崭新的清潭中学南校区正式投入使用。
常州市清潭中学副校长奉英介绍:“建筑面积增加了10000多平米。南、北两校区改扩建,从原来的28000平米,现在变成53000平米了。”
图书馆、体育馆、实验室、多功能教室,增加的不仅是设施与场地,更有浓浓的书香氛围。
常州市清潭中学办公室副主任王泽说:“改扩建之后,每当阴雨天学生不方便到户外参加活动的时候,就可以在现在的走廊里进行大课间活动。”
常州市清潭中学学生家长吴运磊说:“从硬件到师资,我们都非常满意。所以半年前,我们就放弃了择校,来到了家门口的公办校——清潭中学。”
2019年,常州启动实施“全市教育资源短缺解决方案”,全年新建、改扩建教育重点项目50个,完成投资11.5亿元,竣工27个项目,新增学位1.89万个,有效缓解了大班额现象,促进了义务教育的高位均衡。
增加普通高中招生计划
祝祥翔去年中考560分,根据他填志愿的情况,按照往年的成绩排名,只能去职业学校就读。暑期,常州五中扩招100多人,幸运的是祝祥翔得以“踩线进档”。他坦言:“常州五中是我填报的最后一个志愿,如果没有五中这次扩招,我就只能进入职业学校,所以我也非常珍惜这次机会。”
进校后,祝祥翔奋起直追,到高一上学期结束,他的历史、政治两门学科已多次考了全班第一。
常州市第五中学校长杨尧中说:“扩招不会以稀释已有的优质教育资源为代价。我们会让进入五中的每一位孩子,都能够享受到更加优质的教育,让每一位老百姓因为五中而更加满意。”
为满足广大家长希望孩子接受普通高中教育这一强烈需求,2019年,常州新增普通高中招生计划2887人,省常中、常州一中、北郊中学等热门高中校的招生数均大幅上涨。
2019年,常州还建立了50个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辐射147所乡村学校;新组建义务教育教育集团44个;新增产教融合型“省级现代化实训基地”4个、“省级中职现代化专业群”5个、“五年制高职现代化专业群”3个,数量位居全省前列。常州市明确,今后一段时期,继续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努力打造基础教育更高质量、职业教育更高水平、高等教育更有特色、社会教育更有成效的现代化教育体系,到2035年高水平实现教育现代化。
2019年常州教育成绩单:
一、教育大会擘画教育发展新蓝图
7月2日,常州市委、市政府隆重召开全市教育大会。会议出台“深化综合改革意见”,启动关于立德树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民办教育、教育保障五大体制机制改革,标志着新时代常州教育改革发展新蓝图已经绘就,常州教育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冲锋号已经吹响。
二、资源建设开启学位供给加速度
启动实施“2019—2025常州教育资源短缺解决方案”。全年实施新建、改扩建教育重点项目50个,完成投资11.5亿元。清潭中学南校区、良常实验小学等27个项目竣工。全年新增学位18900个,其中幼儿园增加7440个,小学增加8760个,初中增加2700个,新增普通高中招生计划2887人。加大高教资源建设,占地969亩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目湖校区竣工投用,常州大学西太湖校区一期工程完工,师生6000余人顺利入驻。
三、“三名工程”力推师资素质大提升
持续推进名教师、名班主任、名校长工程,新增中小学正高级教师15名,特级教师后备人才、教学能手、教坛新秀共550名;新增特级班主任、高级班主任、骨干班主任共170名;新增特级校长、高级校长、骨干校长共127名;新增龙城十佳校长、十佳教师、十佳班主任、十佳乡村教师、十佳“双师型”教师共50人。在常高校新增正高职称教师58人,“双聘院士”4人。全市新增高层次人才72人,引进硕士及以上人才760人。
四、“五育”并举深化素质教育结硕果
承办全国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装备配置标准验证会、全国第二届基础教育实验区课改优秀项目与课例展示活动、全国第六届青少年模拟政协活动、全省中小学德育和校外教育工作会议。新增国家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4所,国家级足球特色学校2所,省、市级中小学生品格提升项目41个,市级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实验学校16所,市级书法特色学校12所。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实践教育的实施意见”,集聚社会力量大力推进劳动实践教育。
五、均衡发展扩大优质教育惠及面
新增省、市优质幼儿园27所,市新优质学校23所,优质学校比例达86%以上,在优质学校就读的学生比例达91%以上。来常务工子女90%以上在公办学校就读。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50个,辐射全市147所乡村学校。新组建义务教育教育集团44个,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推进“教育奖助基金”项目,筹集资金4200万元,发放奖优助困资金近1100万元。
六、产教融合助推职教发展攀新高
新增产教融合型“省级现代化实训基地”4个、“省级中职现代化专业群”5个、“五年制高职现代化专业群”3个,数量位居全省前列。新增3所“省现代化示范性职业学校”“省职业学校智慧校园”,占比全省第一。3所职业院校入选教育部、财政部认定的“双高计划”。其中,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入围国家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入围国家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职教综合改革成效突出,以考核总分第一的成绩荣获江苏省首批“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明显设区市”。
七、改革创新铸就教育发展高质量
新增省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学校和建设培育学校5所,数量全省第一。新增省基础教育课程基地16项,省、市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34项。常州大学新增1个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学科,总数达到3个。获全国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全省唯一一等奖1名。获省优质课评比特等奖2名、一等奖12名。获省职业教育教学大赛一等奖6名,3组教师入围国赛江苏中职代表队,占比达25%,列全省第一。本一达线率超省平均26个百分点以上,位居全省前列。
八、课后服务开辟教育惠民新路径
常州全市324所中小学开展课后服务,占比96.4%,惠及15.4万名中小学生。2019年全市免除学费和发放助学金总计近2.77亿元,惠及学生51.9万余人次。建成6所青果名师学校,开设6个名师系列直播课程,开展线上导学220场以上。组织全市教师开展“走进千家万户,共助学生成长”大家访活动。举办近400场家庭教育讲座,惠及10余万人。
九、特色办学促进学生发展竞风采
组织近万名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获国际和国家奖项48个。获校园足球全国总决赛亚军1个、季军1个,获“省长杯”冠军2个,获校园篮球全国、全省总决赛冠军各1个。获中小学艺术展演省特等奖2个、一等奖10个。技能和创新大赛传捷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一等奖12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2个;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一等奖62个、二等奖112个,总分位居全省第一方阵。
十、行风整治净化教育生态出实招
常州共摸排各类培训机构5354家,整改机构1836家,彻底关停或规范学科类培训机构455家。深入开展学校安全风险整治行动,共排查安全隐患478条,已整改421条,正在整改57条。4万名教师签署拒绝有偿家教承诺书。7人分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感动江苏教育人物——2019最美小学教师,50人被评为市师德标兵、师德模范。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姜坚 史哲铭 通讯员/许燕平 编辑/韩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