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欣欣(化名),起来吃饭喽!奶奶今天要去开会,你早点起吧!”22日早上8时,鼓楼区苏堤北路肉联厂宿舍一栋30多年的老楼内,楼道里还有些昏暗,74岁的乔昌兰老人快步上楼来到二楼欣欣家中。
从7年前邻居老秦重病开始,乔昌兰每天都要到秦家帮忙。从秦家的爷爷奶奶到如今6岁的小孙女,她把这三代人都当作自己的亲人来照顾。1月22日,乔昌兰被评为“鼓楼榜样”,受到鼓楼区表彰。
乔昌兰在“鼓楼榜样”颁奖仪式上(左三)
煮鸡蛋面、喂饭,对待邻居女孩像亲孙女
74岁的乔昌兰老人,个子不高,身材微胖,脸上总是挂着和善的微笑。楼上的小欣欣是她从小抱大的,也是她一点点喂大的,现在已经比她的肩膀还要高。欣欣是个智障儿,父亲是聋哑人,母亲同样智障,只会做点简单的饭,乔昌兰总是担心孩子吃不好,几乎每天都带欣欣到自己家中吃饭。
欣欣这孩子特别能睡,平时都是到上午10点左右才起床。22日这一天,因为9点钟就要赶到鼓楼区政府参加表彰大会,乔昌兰8点钟就爬到了二楼,喊欣欣起床,给她穿衣服、梳头。性情急躁的欣欣在奶奶面前总是很乖。
回到一楼家中,乔昌兰的老伴已经在厨房煮好面条,还打了个白白胖胖的鸡蛋,淋上点香油,房间里立刻弥漫着香味。乔昌兰拧了条热毛巾给欣欣擦干手,小姑娘就像在自己家一样毫不拘束,迫不及待地坐在餐桌前吃了起来。
面条有点烫,赶紧倒到另一只空碗里晾凉;欣欣不会用筷子,赶紧去拿勺子……乔昌兰老人像对待亲孙女一样耐心细致。
“我渴!”欣欣的语言表达只限于两个字,但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需求。乔昌兰立即又盛了碗面汤端到欣欣面前。小姑娘喝一口吃一口很会享受,但用勺子吃面条非常费劲,她开始用手往嘴里抓。乔昌兰见状,只得端起碗一口口喂她。
“这孩子能吃,长得也快!现在都快赶上我高了!”乔昌兰一边把鸡蛋夹碎喂到欣欣嘴里,一边夸赞着欣欣。
乔昌兰给欣欣扎头发
30多年的老邻居,处得像一家人
乔昌兰为什么对楼上这家邻居如此照顾呢?
“我跟欣欣爷爷30多年前就是肉联厂同事,一起住到这栋宿舍楼。那时候两家就走得近,彼此照应。”乔昌兰说,欣欣爷爷奶奶后来身体都不好,欣欣爸爸与人沟通不便,因此每次生病都是她和老伴陪着送医院,风雨无阻。两位老人的丧事,都是她帮忙操办的。
欣欣爸爸是乔昌兰看着长大的,她一直把这个聋哑孩子看作自己的儿子,该帮的帮,该批评的批评。看着他三十好几终于成家立业,乔昌兰打心眼里为他高兴。欣欣的出生更让乔昌兰欣慰,每天忙前忙后像亲奶奶一样无微不至地照顾。除了带孩子,乔昌兰还和老伴一起帮欣欣家打扫卫生、给他们送米、面、油,有时她用微薄的退休金给孩子买点营养品、玩具。
“他们家里烧煤气,我总担心欣欣妈忘记关煤气灶,每天临睡前上楼检查一遍。社区给送来微波炉,怕欣欣妈把不能加热的东西也往里放,我一遍遍地教。”乔昌兰为了这个家,有着操不完的心。
最让她揪心的还是小欣欣,这个小女孩智商只有20,性格有些狂躁,患有癫痫和轻度自闭,到6岁还不能说一句完整的话。乔昌兰带着她跑遍了周围所有的幼儿园,没有一家愿意接收。
觉得这个孩子可怜,她对欣欣倾注了更多爱,经常给她做营养餐,一遍又一遍地教她说话,努力和她交流。遇到天气好的时候,就带着她去公园玩,让她能够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现在我老了,她长大了,不太敢带她出去了。她一出门就往马路上跑,我拉也拉不住,追也追不上。”乔昌兰说。
乔昌兰给欣欣喂饭
“我能照顾一天是一天!”
欣欣一家人都把乔昌兰当作亲人,每次欣欣生病了,夫妻俩就到一楼敲门,不管是严寒还是酷暑,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一敲必应。在给孩子看病的时候,乔昌兰知道了欣欣还没办医疗保险,又不辞劳苦地跑前跑后,给她办好了医保。
欣欣患有癫痫而且以前发作很频繁,乔昌兰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带着孩子四处求医,经过治疗,现在病情大有好转。
如今,在苏堤北路肉联厂宿舍38号大院,提到乔昌兰,大家都要夸上几句,“那可是个热心人,好邻居,好党员。”无论谁家有什么事,只要找到乔昌兰,她能帮就帮。
“乔姨可疼欣欣了,有时早上买好包子辣汤送到她家里,有时上楼把她领到家里吃饭。”铜建社区居委会薛梅主任说,乔昌兰的事迹感动了很多人,社区进行了宣传,很多爱心人士开始关注欣欣一家。有人给孩子买来药,有人送来爱心款,有人节日送来米、面、油等。
1月22日下午,在鼓楼区第四届“鼓楼榜样”颁奖典礼上,乔昌兰的颁奖词为“7年如一日守护邻居家三代人”。而乔昌兰常说:“小秦这一家生活困难,情况特殊。我们都是街坊邻里,我还是楼长,我和老伴都是老党员,照顾他们是理所应当的!我能照顾一天是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