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长效扶贫机制,乡村未来必定发光丨春节我在岗

2020年01月22日 15:38:54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临近年关,走在江苏沭阳县老王圩村庄,新落成的路灯和农田监控系统,给农村添上新颜。一摞摞秋季新收的有机稻米,整齐地码在村头,等待通过村里的电商发往南京。江苏新闻广播推出《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今天来跟随记者徐仁飞,去沭阳看一看省委驻沭阳帮扶工作队打造的“特色农业品牌+本土电商”的长效扶贫机制。

  苏北农田种植,一季稻、一季麦;但走在沭阳县马场镇老王圩村的田间,却看不到翠绿麦苗铺陈,唯有枯黄稻秆和冷寂沟塘。现在正是土地“养肥”的阶段。稻秆将在来年还田;而在田四周的沟塘里,小龙虾已经打洞蛰伏,这就是虾稻共作种植模式。

  这种模式让农闲时刻人不闲。这不,省委驻沭阳帮扶工作队队员李柏和黄玉桥等种粮户,正在田间查看为“虾稻共作”新建成的监控系统。

  黄玉桥:如果监控出现毛病或者维修方面,能不能也帮我们解决一下?

  李柏:这个您放心,监控有配套服务,三年质保。

  黄玉桥:好,那我就放心了。

  一同前来的村民徐金泉,今年55岁。冬季不种小麦他还有些不习惯,不过实际一算账,心里还是乐呵的:自从扶贫队引进虾稻、蟹稻共作模式后,一亩地一年的收成要比以前多4000块钱左右,生活也比以往轻松滋润了许多。

  稻子种出来怎么卖个好价钱?虾蟹养肥了怎么销售出去?于是,扶贫队为稻米起了“蟹虾缘”一个大名,同时打造了一个平台,通过本土品牌+本土电商的模式,将扶贫成果可持续发展。李柏说:“通过这样一个电商平台,最高峰的时候,每天能销售1000斤左右的龙虾。我们农户掌握了更多的自主定价权,同时也使它的销量实现了比较大的翻番。我们的电商销售至少占比在20%往上。”

  傍晚,新修的路灯亮了起来。在回到村部的路上,小学生孙海燕和刘梦茹正在等她们的李柏叔叔。

  孙海燕:我想问一下,苗老师今年寒假她还来不来了?

  李柏:就是之前给你们举办“发光的乡村”活动的苗老师?她现在可能还在大学,没有放假,我们工作队协调好之后,再邀请她过来,跟你们一起过一个快乐的寒假好不好?

  孙海燕:好。

  省委驻沭阳帮扶工作队队长周诚告诉记者,“发光的乡村”原本是个暑假短期项目,如今在沭阳形成了长期机制,让知识浇灌孩子们的成长,让社会关爱温暖孩子们的心灵,为乡村振兴注入更为持久的活力:“一是机制层面的架构,我们跟沭阳的慈善总会,沭阳的民政局,县内的这种合作的架构已经形成。二是在社会爱心力量的层面上,社会组织的专业服务的力量也能够很好的结合进来。三是在9月份的公开募捐的模式也基本成型。”

  孩子们希望通过声音的方式,把想念和祝福带给志愿者老师。一首《发光的乡村》,也是送给帮扶队员的新年礼物:只要孩子脸上有着笑容和向上的精神,乡村未来必定发光。

  记者手记:

  我是记者徐仁飞。走在沭阳县马场镇老王圩村,没有冬日农闲的萧条景象。产品加工、电商打包,家家户户都有自己家门口的新“事业”。2019年,老王圩村104户贫困户全部脱贫。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建长机制,省委驻沭阳帮扶工作队在当地找准了脱贫的攻坚点。“造血”和“扶智”的长效结合,让这座普通的苏北村庄焕发生机,帮扶队员们也有了满满的“获得感”。

       更多详细报道,欢迎收听江苏新闻广播(南京地区FM93.7,苏南地区FM95.3)的各档节目。《江苏新闻联播》07:00-07:30《新闻早高峰》07:30-09:00《新闻晚高峰》18:00-19:00。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徐仁飞 编辑/蒋婕 钱薇)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