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三季度,江苏省纤维检验局开展了对生丝产品的质量监督抽查。1月14日,抽查结果公布:共抽查生丝产品24批次,合格23批次,合格率为95.8%。
江苏省是全国茧丝重点产区之一,全年生丝产量约6000吨,约占全国产量10%,排名全国前五,年产值约30亿。按照产量排序,主要集中在徐州、南通、盐城、淮安、宿迁等市。全省共有缫丝企业31家。
依据为国家标准GB/T 1797-2008《生丝》,检验项目包括纤度偏差、纤度最大偏差、均匀二度变化、清洁、洁净、均匀三度变化、切断、断裂强度、断裂伸长率、抱合等。生丝的品质分为6A、5A、4A、3A、2A、A和级外品。经检验,抽取的24批生丝样品中, 23批合格,合格率为95.8%。
抽查发现,有1批次不合格,生产企业为如东县宏昌丝绢有限公司,其产品标注的等级为5A,实际检验结果为3A。主要不合格项目是洁净、纤度偏差和纤度最大偏差不符合明示标准要求。
1、洁净是指生丝丝条上产生的類节,類节分为特大類、大類、中類和小類四种,其中特大類、大類、中類属于清洁范畴,小類属于洁净范畴。该指标对于生丝使用的影响显著,生丝洁净成绩差,在织绸过程中,受到摩擦,容易发毛甚至切断,降低生产效率,同时,织成的织物容易产生突出的斑点,有损外观。其主要和原料茧的品种、饲育条件及茧的处理有关。
专家指出,提升洁净指标,应在保证养殖品种的基础上,通过在桑园管理、蚕病防治、簇中管理、适时采茧、鲜茧收烘、环境保护和规范蚕茧收购秩序等多个方面加强控制,为提高生丝产品质量奠定原料基础,此外,江苏省缫丝企业还需纠正“以好带次”的原料使用理念,把好选茧关。
2、纤度偏差和纤度最大偏差是从不同的侧面表示生丝粗细均匀程度的指标,影响生丝的生产效率和外观。其高低除了和原料茧有关外,还受缫丝操作和缫丝机械方面影响。缫丝企业对上述两个指标的控制与其生产工艺和技术水平关系密切,所以,为改善纤度偏差和纤度最大偏差,缫丝企业应努力提高日常管理水平,加强纤度控制,努力做到定粒准确,加强对集绪器、纤度感知器和探索添绪执行机构等的日常维护,加强工艺设计与控制,提高挡车工巡回操作规范性、准确性。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孙茂强 编辑/李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