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集结号》中有这样的场景:退伍老兵谷子地找到了由邓超扮演的年轻炮兵团长赵二斗,两人重逢时谷子地身穿的旧军服和赵二斗身着的崭新军服形成了鲜明对照。
军迷小俞收藏的55式军服。(小俞供图)
赵二斗身穿的就是55式军服,为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于1955年10月1日起装备的军服,它被视作中国军服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90后苏州军迷小俞,收藏了多套55式军服和军衔标志,说起55式系列军服,小俞更是如数家珍。
“十大元帅”拍标准照 穿的就是55式礼服
1955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正规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年份。这一年,人民解放军开始实行军衔制、薪金制(此前是供给制)和义务兵役制。国防部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军官服役条例》。配合军衔制的实施,全军换发新的服装,55式军服应运而生。
55式军服是我军的第一套军衔军服,根据我国民族特点,结合各个革命时期的军服样式设计的,既符合适用、坚固、轻巧、美观的要求,又保持中国人民解放军艰苦朴素的光荣传统。它首次突破了我军单一制式军服的传统,第一次将军服分为礼服和常服两大类。礼服主要用于重要场合和出国时穿着,样式庄重美观、装饰考究、识别标志鲜明,突出采用了毛织物和丝织物,使我军军容仪表有较大改善。以后经过不断改进,55式军衔服装日臻完善,迈出了我军军服向体系化、系列化发展的第一步,使我军军容得到较大改善,军威国威得到体现。
“我们熟悉的‘十大元帅’、‘十大大将’的标准照,其着装就是55式元帅礼服和55式将军礼服。”小俞说。
老战士回忆点赞55式军服“穿上都不舍得脱下”
在更换了55式军服以后,解放军官兵的面貌焕然一新。特别是年轻的军官们,穿上55式新军装后,纷纷去照自己的戎装像以作纪念。群众也对既精神又美观的55式军服充满了好感和好奇。
1955年被授予准尉军衔的苏州老战士秦文骅还记得当时换装时的场景。当时先配发的是一套常服,包括上衣和裤子,一顶大檐帽,一件白衬衣,外套上衣为中山装式领,还配了皮鞋。我自从参军到“部队后,一直穿的是‘三尺半’老粗布军服。换上55式军服,我们还领到了新式军衔肩章、领花。新式军服配上军衔标志,系上武装带,很精神!不只是我,所有领到新军装的人都不舍得脱下。我们这些年轻的尉官心里甭提多高兴了!”
此后,军官们在日常穿用中,55式军服暴露出了大檐帽不便作训、不便参加生产劳动,士兵夏常服紧袖口散热不好等问题。为此,1958年,国防部对55式军衔服做了部分修改,平时军官着常服时只佩戴军衔领章,戴解放帽。肩章和军官大檐帽只是在节日、集会、出国和外事活动时佩戴。
1965年6月1日,55式军服被65式军服,也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三片红”军服替代。不过,55式军服的很多特色、细节很难超越,至今仍为军迷们津津乐道。同时,55式军服也为后来的新一代军衔服装——87式军服奠定了基础。
“90后”军迷热衷收藏军服 55式是他的最爱
小俞说,无论是军服的式样、高级军官服装的用料和制作工艺,还是军衔、兵种、勤务识别标志,55式军服都达到较高的水准。由于数量较少,保存完好的也不多,因此很有历史价值。
在小俞的家里,衣柜上层层叠叠摆满了各色旧军装,红色的领章、黄色的肩章,还有各种金属领花在灯光下交相辉映。他说,除了开国元帅将官礼服常服很难收到,其余55式海陆空各军种军服,他基本上都收藏到了样板。
“55式军衔服装是我军军装史上最经典的一批。”小俞指着一件件军装说,55式将官礼服在领花、肩章上运用了金绡绣的刺绣工艺,现在看起来也十分精致。另外,55式军服的领花很有特点,可以分辨出兵种,比如缀着小坦克的是坦克兵,缀着五线谱的是军乐团,缀着飞翼八一军徽的是空军,缀着铁锚的是海军、缀着红星盾牌的是公安军。随后,他拿来一件缀有卡车和五星领章的军装说:“看,这是汽车兵士兵军装,雷锋当年穿的就是这种。”
小俞说,他收集的军装有100多套,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一应俱全。军装的变化,直接反映出历史变迁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每种军装都浓缩着特定年代的故事。我收藏军服,也是在珍藏历史与岁月,珍藏热血与峥嵘。”